ENG | |
+852 9580 1150


Publications

頸靜脈放導管?

信報 2018-04-12


早前有新聞報道,一名病人原計劃於頸部的靜脈置入導管作治療,怎知意外地插到附近的動脈,還不幸出現中風的併發症。藉此解釋一下,為何人體這麼多靜脈,偏要選擇在頸部靜脈放置導管?


靜脈血管的作用是把血液從身體各處運送到心臟;若在靜脈血管注射,藥物便會隨着血液運到心臟,再由心臟送到全身。最常見的靜脈注射位置在手部,一般會在手背或前臂的靜脈插入短短的導管,再接駁喉管以供吊鹽水、輸血、打抗生素等。這步驟簡單安全,差不多每個住院的病人都會用上,但問題是,注入的藥物要經過長長的距離才能由手部到達心臟,很多時療程用上數天,手部的靜脈便會堵塞,又要再找另一組。若有些情況需要反覆注射如癌症化療、營養素注射等,很快便無法再在手上找到靜脈,便要打頸部靜脈的主意了!


也有些情況需要在靜脈大量抽出及輸入血液,例如腎衰竭的病人需要血液透析,血癌的病人需要骨髓移植等,便需要用上較粗的導管,這些情況也是要用上頸部的靜脈。


一般在頸用的是較深層的中央靜脈,好處是夠大,可放入更粗的導管;血液流量夠快,不易被堵塞;導管會由頸部伸延至胸腔靜脈,藥物一進入血管便被稀釋,很快到心臟,再由心臟送至全身,因此臨床上這血管是經常被徵用的。但頸中央靜脈附近全是重要器官,如頸動脈、神經線、氣管、肺的頂部等。更驚嚇的是,由於位置較深,肉眼是看不見的,把鋒利的針準確地刺到靜脈再置入如飲管大的導管,說沒有風險也沒有人信吧!


但病人也不用過分擔心,如今醫學昌明,在超聲波影像的引導下,針刺能準確地刺到頸靜脈,並避開其他器官,在受過訓練的醫生手上,風險是極低的。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