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人手

AM 730 2021-05-21

政府計劃免試引入海外醫生,期望紓緩醫生人手短缺問題。從管理角度,以此方法去改善醫生的供求情況,實在無可厚非。而坊間亦有很多討論,說現時手術排期長,增加醫生便能縮短輪候時間。真是這麼簡單嗎?

現時看到政府的政策,似乎引入的醫生不少是非專科醫生,在香港仍需要接受專科訓練,才能成為有自主能力的專科醫生。那麼這便不是簡單的人手供求問題,讓我跟大家分析一下。

以外科手術為例,有資格”操刀”去負責手術,一般也需要從醫學院畢業後,接受最少四至六年的專科訓練,若牽涉一些複雜的手術,往往要十年以上的培訓。而受訓中的醫生,需要每年呈交參與手術的數目,這數字是不能少於專科醫學院所訂明的下限,以確保質素。

即是說,一間醫院能訓練出多少名外科醫生,是受限於該醫院的手術數目,筆者曾經擔任外科專科醫學院委員一段長時間,他們每年的其中一大任務,就是因應每間醫院的手術數目,去決定受訓醫生名額。總不能降低門檻,濫竽充數吧!

那為何不把手術數目提高?

其實醫院裏手術室的使用情況,已經接近上限,每天的手術名單,都是排得滿滿的,日間甚少有空置待用的手術室; 即使加班在晚間進行手術,有足夠的病床及配套去支援嗎?

現時深切治療部的病床是常滿的,不時有手術因缺ICU床要押後或取消 ; 甚至普通病床,在流感高峰期,也會出現短缺; 病房的走廊長期排滿一張張的”加床”,情況跟多年前的’帆布床陣’一樣壯觀; 專科門診的診症室不足,”孖房”是常態,甚至坐在走廊診症也不足為奇,私隱在這裏是奢侈品! 想在手術前後安排電腦掃描檢查嗎? 對不起,要等上年計!

需要的,還有新醫院、手術室、病床等各種配套。

這是醫療體制的問題,醫生人手,只是整個醫療系統的其中一環。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