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間醫療中心

AM 730 2022-11-18 醫學科技日新月異,不少以往必須在醫院進行的治療,現已可於醫生診所處理,既減輕醫院工作量,也方便病人,這是醫學發展的大趨勢。 很多人看過醫生後,醫生會建議在診所內進行醫療程序,不需入院,這樣既經濟亦方便。但大家會擔心,在診所接受醫療程序,安全嗎? 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安排,其實絕不簡單。因為任何醫療程序,皆有其附帶的風險,無論是麻醉步驟,或治療本身亦然。早年亦有個案是病人於診所內進行隆胸、抽脂等美容手術,出現併發症而失救,實屬不幸! 那麼作為病人和家屬,怎樣才可安全地於診所內接受治療呢?其實現時衛生署對在診所內進行的醫療程序,是有嚴格規管的。自今年6月30日開始,衛生署已列明一系列麻醉及醫療程序,例如內視鏡檢查、外科手術、血液透析等,必須申領「日間醫療中心」牌照方可進行,否則屬違法,隨時醫生變犯人。 筆者早前剛成功申領了這個牌照,過程極其嚴謹及繁複。小至消防電力系統、診所日常清潔,大至手術程序、急救設備、藥物及流程等,衛生署的同事們都會逐一檢視,以確保質素及安全。 市民日後若要在診所接受任何醫療程序,有兩方面的公開資料可以檢視: 1. 到衛生署網站,檢視診所是否已領有日間醫療中心牌照。而牌照的證書,需要張貼於診所內,病人有權檢閱。 2. 提供治療的醫生是否有相關的專科資格。例如內視鏡檢查是否由腸胃科或外科醫生處理?血管手術是否有血管外科醫生處理?血液透析是否由腎科醫生處理等。 這些規管,大大提升了市民在診所接受醫療程序的安全!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久違了的實體醫學會議

AM 730 2022-09-23 剛過去的一星期,香港外科醫學院舉行了一場實體、在酒店舉行的周年醫學會議,本來這只是年復年的例行公事,並沒甚麼特別,不值一提。但自從疫情開始,已經連續兩年改以虛擬的網上形式進行,現在復辦實體會議,別有一番意義。不要小看這些會議,以為只是社交活動可有可無,它其實有推動業界水平的作用。 會議期間,大會預早訂出一系列議題,再找行內相關的醫生們發表及主持,內容當然是圍繞外科疾病的醫治、手術方法及技術、治療效果等,亦有部分時間是專為正在接受專科訓練的年輕醫生們發表而設,筆者當年亦有幸在這些發表中得獎,獲益良多。 因為會中所有聽眾都是同行醫生,故發表內容總不能馬虎,一般都涉及時下的最新科技,發表後亦會有答問環節,主持人及台下醫生會提出質詢提問,講者若稍為準備不足,隨時啞口無言,醜態百出;有時高手過招,有點火藥味也是家常便飯! 這些交流,隔空對著電腦進行,總欠缺一些精彩,也很難長時間投入。再者,我們與英國皇家愛丁堡外科醫學院有著夥伴關係。以往疫情前,每年他們都會派代表過來參與發表及交流,與會者無論是聽眾、講者或主持,會議後總會檢討自己所做的手術是否夠水平,這樣不經意地,其實是保持著香港外科手術的國際水平。可惜自從疫情開始,這種國際聯繫已暫停,要待入境隔離取消才可能回復以前狀況。近年亦多了內地醫生在會上發表,水平也極高,現在當然他們也未能親身參與。 雨總會停的,距離晴天應該不會太遠。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一個專科的誕生

AM 730 2022-07-15 小時候經過舊區,總會看到一些招牌,大大字寫著甚麼「痔瘻專科」、「性病專家」等,便浪漫地以為那便是傳說中,漫畫《流氓醫生》臥虎藏龍的根據地。 我不肯定這些招牌還是否存在,但後來才明白原來在香港,專科的稱號是有嚴格規管的,任何西醫不能隨便自立專科,或自封為甚麼專家,自吹自擂,譁眾取寵,否則醫務委員會是會有處分的,行醫的牌照隨時會被吊銷,目的是要保障市民,免被誤導。 成立於1993年的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就是規管著香港專科醫生的訓練及水平。連同牙科在內,現時香港共有71種認可的醫學專科,大多以疾病的種類或醫學技術作分類。大家可能會奇怪,電影中梁朝偉飾演的流氓醫生,明明是內、外、婦、兒,甚至牙科,樣樣精的,為甚麼需要分科?但現實是現今醫學科技一日千里,憑一人有限之時間及精力,去兼顧無限的資訊及科技,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就以筆者所屬的外科專科為例,在七、八十年代的時候,科技還沒那麼進步,外科醫生只要掌握到解剖、止血技巧,及對人體結構有足夠認識,便能「一刀走天涯」,小至結紮痔瘡、割包皮,大至癌症手術,都能應付自如。但後來外科醫生們發覺,處理腹部的手術,跟心臟及胸部、腦部、泌尿系統、嬰兒的手術,技術上有很大的分別。於是在九十年代,便發展出心胸肺外科、神經外科、泌尿外科、整形外科及小兒外科。 而隨近年科技進步,因血管手術所需的技術跟以往有極大之分別,在今年5月,「血管外科」便成為最新誕生的一個專科。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疫情期間的血栓個案

AM 730 2022-04-08 疫情期間,為減少病毒散播風險,大家都盡量足不出戶。從防疫角度,人流減低本是好事,但是意想不到的是,靜脈血栓的個案竟會因此而增加! B先生是一名老師,疫情期間停學不停課,雖然不需要回校上課,但仍然維持視像教學。因此,他每天的活動就是坐在電腦面前教學,放學後,仍繼續坐著準備課堂資料。由於害怕受感染,他基本上不會外出,公餘時間不是看電腦就是看電視,除了睡覺,其餘時間都是坐著生活。 有一天,B老師發覺左腿有點腫脹,他本來不以為意,因為並未覺得有甚麼不適,但數天後腫脹情況愈來愈嚴重,甚至有疼痛的感覺,他才在太太建議下找醫生做檢查。 醫生替他作超聲波血管檢查,發覺左腿肌肉內的靜脈血管充滿血塊,並蔓延至大腿,醫學上稱之為「深層靜脈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簡稱DVT)。幸好經電腦掃描檢查後,腹部及肺部並未有血栓跡象,只需處方薄血藥,避免血塊蔓延,讓身體自然地把下肢的血塊吸收便可。 之後幾星期,我陸續收到另外4位DVT病人,有兩位甚至血栓蔓延至腹部及肺部,需要接受手術吸走血塊並植入支架,以保持靜脈血管暢通。 這段期間,還有很多宗靜脈曲張個案,出現「表淺靜脈血栓炎」(Superficial Thrombophlebitis),雖然不足以致命,但仍然需要接受手術去根治靜脈曲張,及清除血塊。 這些個案都沒有受COVID-19感染,但有一共通點,就是於疫情期間極不正常地處於低活動狀態,在家中每天隨時坐上十多小時,相信因此令血液於靜脈內凝固形成血栓,情況跟乘長途飛機而引致血栓類似。 再翻查醫學文獻資料,發現英國及歐洲在疫情高峰期亦有類似情況,雖然COVID-19感染會令血栓風險提高,但即使在沒有受感染的情況下,仍然發現DVT個案比往年明顯上升。 在此呼籲,疫情期間即使足不出戶,大家也請在家中保持適量運動。在家工作的話,請盡量把腿放平並保持郁動,避免血栓形成。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