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台第一台精靈一點電台訪問及解答聽眾問題

17/5/2012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是指腿部動脈的血管收窄,阻礙了腿部的血液循環,造成動脈周邊的組織缺血。患有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人士多數是患有高血脂,高膽固醇或高血壓。這情況容易在血管壁內形成硬塊,導致血管收窄。如果同時年齡超過五十歲,有抽煙習慣,家族病歷,或患有其他長期疾病,例如慢性腎臟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罹患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機會亦會較高。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是否很常見? 在美國,將近有八百萬到一千二百萬人患有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在香港,隨著人口逐漸老化,平均壽命延長,加上高熱量,高脂的飲食文化,患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人數將會逐漸上升及趨向年輕化。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會有什麼徵狀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常見於下肢。由於血液流通不佳,患者會感到小腿附近疼痛,肌肉感到疲勞或抽筋痙攣。在患病初期,行走時,病徵常會出現,但當停止走路後,病徵會隨之消失,這亦稱之為間歇性跛行。如果沒有及時接受治療,血液中的脂肪或膽固醇便會日漸累積在血管壁上及增厚,令下肢的血管接近或完全被阻塞,周邊的細胞組織會因缺血而壞死。細菌會在壞死或缺血的組織滋生,造成嚴重細菌感染。最終,情況可能嚴重致為了保存性命,而要進行折肢手術。糖尿病患者較多患上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因為他們的神經末端已經因病受損,視覺及觸覺變得遲鈍,未必能及早發現足部有傷口或不適的問題。到發現時,下肢的組織可能已經潰爛,或造成嚴重缺血性下肢壞死,這也稱為「糖尿腳」。 如何診斷周邊動脈阻塞疾病 醫生可以透過量度腳踝與上手臂血壓,計算出血壓比值 (Ankle-Brachial Index, ABI),可以測試到血管阻塞的程度。正常值為0.9 – 1.1,如數值少於0.9,患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機會率便相對地高。隨後醫生可以利用超聲波或動脈血管造影術,仔細診斷血管患處的情況。 有什麼方法處理我的周邊動脈阻塞疾病? 醫生先會評估患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情況,才決定採用治療的方法。醫生可以替患者利用血管繞道手術,或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血管繞道手術是利用人造血管,改道繞過阻塞的血管,回復血液供應給受影響的周邊組織。醫生先會在受影響的下肢造一個長切口,接上人造血管,血液流通改道,繞過血管閉塞的部分,再接回血管,恢復捉供足夠的血液到周邊組織。由於手術傷口比較大及深,需要的康復期較長,傷口受細菌感染的風險也較高。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是一種微創手術,可以大大減低手術後的併發症。醫生會將一條有細小氣球的管道插入,在X光或超聲波造影引導下,管道傳遞到受影響的血管位置。然後,氣球會被膨脹,收窄的血管被擴張至原來的闊度,恢復正常血流量,向周邊的組織回復血液供應。如有必要,支架會被放置在受影響的血管壁內,作鞏固用途。這項手術只需要局部麻醉,減低手術後的呼吸系統的併發症。而且傷口細小,受細菌感染的風險也比較低。患者只需要留院觀察二至三天。情況穩定後便可出院。需要的康復期也較短。

醫健:主動脈瘤爆破前有徵狀

2010-04-23 醫健:主動脈瘤爆破前有徵狀 步行時突感腹背痛、走路及說話困難甚至頭暈,或是主動脈瘤爆破徵狀。主動脈瘤可出現在胸腔或腹腔,九成個案由血管硬化引起,令動脈如氣球般膨脹,當承受不住血流而爆破,死亡率高達八成。有血管外科醫生指本港每年約有一千宗新症,可透過手術醫治,但港人對該症欠認知,有六成個案到主動脈瘤爆裂才緊急入院,大大減低生還機會。 主動脈是人體最大血管,負責將帶氧血液傳送全身,年齡增長、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及吸煙等因素,會令主動脈變得脆弱及硬化,部分血管可膨脹如氣球,形成主動脈瘤,兩至三成屬胸主動脈瘤,其餘為腹主動脈瘤。美國梅約醫療中心( Mayo Clinic )血管微創中心教授 William Stone 指,主動脈瘤會令血管壁變薄及失去彈性,一旦無法承受血液流通便會爆破,死亡率達八成。 本港每年千宗新症香港大學外科學系血管外科主任鄭永強表示,本港每年約有一千宗主動脈瘤新症及一百五十至二百宗死亡個案。隨 着 港人壽命延長,預計此類血管退化疾病會趨升,而港人飲食西化,糖尿病及高血壓年輕化,可能使主動脈瘤發病年齡下降。 伊利沙伯醫院血管外科副顧問醫生謝卓華指,小部分個案可感到腹部有腫塊「跳跳下」,但多數初時無徵狀,到接近爆破邊緣才感腹背痛及頭暈。本港未如歐美般推行主動脈瘤超聲波普查,因巿民缺乏認識及長者害怕做手術,不少個案均在爆破後才送院。該院由一九九八至二 ○ ○ 七年共有二百五十三宗病例,急症個案佔六成,立刻做手術仍有三至四成病人死亡,非急症個案的手術死亡率則近乎零。鄭永強補充,主動脈瘤每年增長約五毫米,當直徑大於五厘米,一年內爆破風險為一成,便應做手術。醫生會視乎血管瘤形狀及大小,才決定採取開刀或微創手術,前者以人工血管取代血管瘤的動脈,術後需留醫五至九日;微創手術只需在大腿兩側開啟小洞,將支架置入主動脈,以「通波仔」原理令血液流通,只需留院三日,四至六星期可恢復正常活動,但價錢較昂貴,約需九至十萬元。

靜脈曲張-懷孕期靜脈曲張的煩惱

bobe blog 2010-03-11 明德國際醫院外科專科謝卓華醫生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英國愛丁堡及澳洲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曾任職伊利莎伯醫院外科部近二十年,亦為香港大學外科學系榮譽臨牀副教授,現為私人執業醫生,並在多間醫院主理外科手術,包括明德國際醫院。 懷孕期靜脈曲張的煩惱在迎接一個小生命的來臨時,大部分的孕婦只集中注意自己有否提供足夠的營養給肚裏的嬰兒,往往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這段期間患上某些疾病的可能性正逐漸提高。根據醫學報告的統計,大约三成的婦女會在懷孕期間患上靜脈曲張。當懷孕進入第二妊娠期,即大約六個月左右,部分孕婦會發現自己腳上的青筋突然明顯,呈蚯蚓狀或像蜘蛛網般散佈在腳上。這些青筋不但影響雙腳的外觀,還會引起某程度上的身體不適,例如當站立和走路一段較長時間後,雙腳會感到腫脹、疼痛及酸軟,令孕婦感到非常困擾。此類症狀在懷孕後期亦十分普遍,雖然一般會在分娩後應得以紓緩,但仍有部分孕婦最後會患上靜脈曲張。 孕婦為何是「高危一族」?靜脈曲張是由於靜脈內的瓣膜不正常活動所引致的。瓣膜的功能是確保血液單方向流動,如果瓣膜受損,血液便會倒流。基於地心吸力的原故,血液便會停流於人體的腳部,這種血液逆流會令靜脈血管的血壓上升,久而久之,靜脈便會慢慢腫脹彎曲。 下腹靜脈受壓影響血液回流在懷孕期間,胎兒和子宮會隨著時間逐漸變大,壓迫盆腔和下腹靜脈,從而影響腿部的血液回流,令大量血液長期積聚於腿部,靜脈血管的血壓亦隨之上升,若靜脈內的瓣膜受到破壞,靜脈曲張便會逐漸形成,因此懷孕是靜脈曲張的其中一個常見誘因。然而,身為孕媽媽的您不要因而感到害怕。在懷孕期間,孕婦可在醫生指導下購買適當的壓力襪穿着及多休息,以紓緩症狀和減輕惡化的可能。孕婦更應留意避免長期站立,如情況許可,進行適量的運動,如定時走動、抬腿和按摩雙腳等,以增加靜脈血液回流心臟。但若情況惡化,如出現皮膚潰瘍或發炎,則建議儘快向醫生求診,以便安排適合孕婦的治療。一般情況下,靜脈曲張治療多在產後才進行。雖然大部分孕婦的靜脈情況在產後會自然痊癒,但有部分女士可能於懷孕期間靜脈壓力過高而破壞靜脈內的活瓣,引起靜脈活瓣永久損害,患上真正的靜脈曲張。如果孕婦在產後發現靜脈曲張的情況沒有改善,青筋依然明顯突出及雙腳仍會感到疼痛酸軟,便應由外科專科醫生作出詳細檢查及安排治療。 產後可選擇微創方式治療外科手術是治療靜脈曲張的傳統方法,病人一般在全身或半身麻醉下接受手術。以大隱靜脈抽除手術為例,醫生會在大腿近腹部及膝蓋旁邊的位置,切開數厘米長的傷口,然後將有問題的靜脈抽出。手術無可避免地會引致瘀腫及疼痛等不適,傷囗亦會影響外觀;部分病人亦因而諱疾忌醫,拖延病情。可幸現時微創治療靜脈曲張的效果已與傳統手術相約,傷口微細之餘,痛楚亦减低,一般可以日間手術形式進行,日常生活基本上不受影響。其中「靜脈腔內消融術」與「超聲波導引脈內注射」都是較常用的技術,在醫治早或中期的靜脈曲張,效果尤為理想。「靜脈腔內消融術」的原理是於大腿造一個比針孔略大的開口,然後把光纖導管從傷口進入靜脈血管內(靜脈腔內)施行射頻或激光能量,以破壞有毛病的靜脈。而「超聲波導引脈內注射」是把藥物注射到有毛病的靜脈,令靜脈萎縮。兩種微創治療皆在超聲波儀器的監察下進行,過程十分精確。另外,當女士再次懷孕時,靜脈曲張有可能惡化,而且情況可能比先前更加嚴重,因此產後的婦女,如發現腳上的青筋或蜘蛛網般的紫紅色絲狀血管仍未退減,便應請醫生作出詳細檢查,以便於下次懷孕前先作出適當的治療。

Current management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Abstract The operative mortality following conventional open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 repair has not fallen significantly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introduction of Endo Vascular Aneurysm Repair (EVAR) in 1991 has provided and alternative to open AAA repair, and an opportunity to improve operative mortality. Since then, the treatment of AAA has undergone a …

Current management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Read More »

切勿猶豫

AM730日報 – 2009 – 11 – 30 剛退休的陳伯,雖然早年已被診斷出患糖尿及高血壓,但他生活尚算健康,之前也沒有甚麼嚴重症狀出現,—直至數月前,他拿著水杯喝茶時,突然覺得右手好像「不屬於自己」,水杯墜地應聲碎裂,家人忙上前查問,才知道陳伯出現這樣的情況已不止一次,有時是右腳沒力,好像無感覺一樣,但數分鐘後便回復正常。 陳伯還說︰「聽人家說,中風是半邊身麻痺了,就不能復元,但我之前幾次麻痺,也只是持續數分鐘,應該只是小問題吧?」 像陳伯這樣的情況,其實在本港並不罕見,他們患的其實是「頸動脈狹窄」—這是因頸部主動脈收窄的血管疾病,頸動脈血管供應血液到腦部,若收窄嚴重,可引起腦中風,嚴重可致死亡。 因此,陳伯的推測是正確的︰他半邊肢體失去知覺,其實已是輕微中風的病徵,外科醫生為他以超聲波及電腦掃描確診後,安排以手術將頸動脈內壁的窄位清除,把血管擴闊,即時將中風危機化解。 這件事對陳伯的教訓是︰身體有任何明顯的異常狀況,不應猶豫或擅自猜度,立即向醫生查詢才是最安全的做法。

肚裡的計時炸彈

AM730日報 – 2009-11-23 60多歲的陳伯,是個不折不扣的老煙民,自廿歲起吸煙至今。體形偏瘦的他,數月前突然發現肚臍對上位置,有個突出的小腫塊,躺在床上時,還發覺腫塊在跳動!這個腫塊不痛不癢,陳伯也不以為意,直至某天被家人發現,才半哄半迫地把他帶到醫生前。 接受腹部超聲波檢查後,醫生宣布︰「你患的是『腹部主動脈瘤』,若動脈瘤破裂,死亡率可達九成以上!」陳伯與家人立時嚇呆了。其實,這疾病常見於長者,多是因腹部動脈血管,隨年紀衰老而硬化,血管壁失去彈性,經血壓衝擊,逐漸膨脹成為血管瘤。 吸煙、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膽固醇等,會加速病情惡化。腹部主動脈瘤若大於5厘米,就有機會爆裂,導致腹部大量出血,可在短時間內致命。經進一步檢查後,陳伯獲安排接受「微創血管腔內主動脈瘤修補手術」,在血管瘤內置入支架,除去血管瘤爆裂的死亡威脅。因傷口細小,手術後數天陳伯已可下床。把計時炸彈拆除,一眾孝順的兒孫也鬆一口氣,但接下來便是督促陳伯戒煙!

「瘸子」虛驚

AM730日報 – 2009 – 11 – 16 年逾60而有吸煙習慣的周先生,前陣子發現自己走路時,總是腳麻無力,多走兩步便痛得一瘸一瘸,特別是上落樓梯或斜路時,疼痛更為明顯,令他又擔心,又覺在家人朋友前「無面」,最後他更賭氣地跟家人說︰「我以後不行樓梯了!」 雖說「腳痛醫腳」,但經過多種檢查及治療,情況並沒有好轉,亦找不出問題根源。其後,個案轉介至本人,經問診及多種血管檢查後,發現周先生患的是「間歇性跛行」。這並非骨骼或神經問題,而是因病人的血脂積聚於動脈壁,導致血管狹窄或閉塞,帶氧血液不能暢通流到腿部,「無血到」下令走路時腿部劇痛不已,就好像真的變了瘸子。 聽到不是真的「跛」了,周先生心情即時回復,但提醒他,這病還是需要治療才有好轉機會的。病人可透過藥物減輕病情,也可以「微創血管腔內手術」。但周先生首要是馬上戒煙,防止血管健康繼續受損!

久違了的裙子

AM730日報 – 2009 – 11 – 02 酷愛打扮的周小姐,無論各種穿衣風格也試過了,但就是從來不穿裙子。女士的穿衣喜好,當然不在外科醫生的討論範圍內,但這樣的故事在我們聽來,卻幾乎是耳熟能詳,因為這些女士不穿裙子背後的原因,也是「有苦自己知」︰她們都患上靜脈曲張。 所謂的靜脈曲張,是指下肢靜脈血管內的活瓣膜失去阻止血液倒流的功能,血液滯留在腿部靜脈,令靜脈因而脹大、變形,足部皮膚出現像蚯蚓般的突出青筋外,部分患者還可能感到痠痛。 大部分個案在病發不久時,都常覺得「隻腳多了青筋,又不是甚麼病痛,看醫生好像很誇張!」;但如不加理會,腳上「蚯蚓」漸多漸粗,為逃避眾人目光,只好不穿裙子了。 靜脈曲張持續,不但會影響外觀,受影響皮膚更可能會發癢甚至潰爛。在這威脅下,許多以往改穿褲子就自我安慰沒事發生的女病人,也終於積極尋求治療。 現時外科醫生可透過微創手術,將患有曲張的靜脈血管消融,大大改善病情。有女病人康復後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拿出久違了的裙子,穿個痛快!

Classification of venous disease

Venous disease has very diverse clinical presentations, ranging from simple spider veins, unsightly varicose veins to debilitating venous ulcers. All of these are now grouped under the term chronic venous disorder (CVD). In order to systemically categorize the disorder with uniform terminology around the world, the CEAP classification has been introduced and accepted globally. The …

Classification of venous disease Read More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