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栓塞可致命 醫生倡市民久坐需適當活動雙腿 增血液循環

東網 2021-04-30 現代人習慣久坐,有機會引致靜脈栓塞,甚至肺栓塞。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表示,當腳部肌肉長期缺乏活動,靜脈血流緩滯,就會形成血塊,造成栓塞,主要症狀是腳部腫脹、疼痛。萬一血塊脫落,沿靜脈流到肺部,就有機會引致肺栓塞,患者會有氣喘、心口痛等病徵,嚴重會致命。但他指,只要適當活動雙腿,讓肌肉收縮,促進血液循環,便可避免血塊形成。 靜脈栓塞又稱為經濟艙症候群,因為乘客坐長途飛機時,雙腳長期處於靜止狀態,甚少活動,較大機會患上此症;而且部分人為避免經常出入廁所,會減少飲水,導致血液黏稠,更容易形成血塊。謝卓華提醒市民坐飛機常見的雙腳腫脹,理應即日消腫,但若單腳出現突發性腫脹,又持續多天,就應該盡快求醫。 另外,做完大手術、長期臥床及行動不便者,因腿部活動能力有限,也大機會靜脈栓塞;而懷孕婦女及體形肥胖者,亦因其盆腔靜脈長期受壓,也是高危一族。此外,髂靜脈擠壓症候群患者亦容易靜脈栓塞,謝曾有一名中年女病人因盆腔結構較窄,導致髂靜脈受壓,再加上乘坐長途飛機,誘發靜脈栓塞,情況嚴重,醫生為她清理血塊之餘,也要置入一支架撐開血管,減低再次栓塞的機會。 治療方面,如果血塊較少,且只積聚在小腿部分,則可透過薄血藥稀釋血液,減低血液的凝固能力,讓血塊慢慢分解。但若情況嚴重,血塊累積到大腿位置,其脫落後造成肺栓塞的機會就會大增,因為大腿的血管較粗。在這種情況,就需要透過血栓移除手術取出血塊。一旦血塊脫落並流入肺部,患者就會呼吸困難,需要動複雜及危險的手術。謝表示,通常新形成的血塊較容易脫落,只要過了一星期,就會黏住血管壁。 謝提醒,要預防靜脈栓塞,乘搭長途飛機時,應確保攝取足夠水分,每隔一兩個小時起身走動舒展,且避免飲酒,導致身體水分流失。此外,市民也可穿着漸進壓力襪,這種襪子下緊上寬,只要配合適當活動,就可以擠壓靜脈血管、提升血液流量及循環。至於行動不便或長期臥床人士,應在他人或機器輔助下,適當活動雙腳。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血栓與疫苗

AM 730 2021-04-23 最近全世界的焦點,都在COVID-19疫苗上,其中一個最具爭議的課題,就是疫苗跟血栓的關係。血栓是當血液於血管內異常地凝固,引致血管被堵塞。筆者日常工作經常需要處理跟血栓有關的疾病,此課題可說是息息相關。 在疫情出現不久,已有數據證明受COVID-19感染的病人,會較容易出現血栓,醫生需要以薄血藥,去減低血栓出現的機率及其風險。 至於COVID-19疫苗,剛於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刊登的文章,從科學角度提出,牛津/阿斯利康AstraZeneca(AZ)疫苗可能引致血栓;而歐盟藥品監管機構亦已表示,罕見血栓應被列為AZ疫苗的一種非常罕見副作用,其成因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對疫苗的罕有不良反應引起。大家不用擔心,AZ疫苗在香港並沒有使用,但也不妨了解一下該理論是怎樣的。 之前提及過,血栓的成因,不外乎三種因素: 1. 血液流動受阻; 2. 血管壁受損; 3. 血凝固力失衡。 現時醫學的推算是,AZ疫苗極罕有地令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去刺激血液中的血小板,令血小板釋放出物質,引致血凝固力失衡,並破壞血管壁,形成血栓;而血栓會進一步令血液流動受阻,令更多血塊形成,出現惡性循環。但請留意,這是極罕有的併發症,根據英國的數據,2千萬劑疫苗被注射後,出現19個死亡病例,即是百萬分之一的風險。 給大家一點概念,照電腦掃描檢查時所注射的「顯影劑」、受細菌感染時服用的抗生素「盤尼西林」,出現致命過敏性反應的風險,分別大概是百萬分之八及百萬分之五!但兩者我們每天仍在使用,因為這樣低的風險,宏觀上仍是可以接受的。AZ疫苗其實比照電腦掃描,或服用抗生素還要安全! 現時在香港可以注射的兩種疫苗,全球已經使用數以千萬劑,均沒有數據證明會引起類似的血栓,這方面大家實在不用過分擔心。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謝卓華醫生接受無線電視訪問,髂靜脈壓迫綜合症或致腳腫 嚴重可形成血塊造成栓塞 

23/2/2021 腳腫發炎, 腳腫痛原因, 髂靜脈壓迫症狀, 靜脈栓塞治療, 靜脈栓塞手術 – 謝卓華, 港大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 腳腫聽起來沒甚麼大不了,但原來可能是患上髂靜脈壓迫綜合症,嚴重的話有機會形成血塊,造成栓塞。 83歲的麥婆婆,2018年雙腿紅腫和痕癢,以為是皮膚病,屢次求醫,服食抗生素、止痛藥等,但情況一直沒改善,花了一年才找到病因,是髂靜脈壓迫綜合症。 髂靜脈壓迫綜合症患者麥婆婆表示:「由這裡腫到這裡(大腿),後來服食得多抗生素,膝蓋腫,大腿沒那麼腫,但仍腫,又紅又黑、又痕癢,我以為是皮膚病,全沒人生樂趣,行動不便。」 髂靜脈是盆腔內的靜脈血管,接收腿部靜脈輸上來的血液,再將血液輸送至腹部靜脈,送回心臟。如果髂靜脈受壓,血液像「塞車」般難以輸送至上半身,導致下肢腫脹。 醫生指大部分個案都找不到原因,由於同樣會腳腫,髂靜脈壓迫綜合症常被誤以為是靜脈或淋巴系統問題,但這個病症不但令腿部變黑、痕癢、出現傷口、潰瘍,嚴重時會導致血塊形成,造成血管栓塞。 港大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謝卓華稱:「髂靜脈在盆腔深處一般超聲波或整體檢查都看不出來,要電腦掃描才看得到或要用血管腔內超聲波才看得到。在血管內植入支架、一些專供靜脈用的支架,支架可將窄了,甚至塞了的血管打開,增加血液流量。」 醫生說髂靜脈栓塞長度太長,情況太嚴重,又或不能服食薄血丸的病人,都不適合做微創手術,會以一般治療方法,如穿著壓力襪等。

沒完沒了的疫情

AM 730 2020-12-04 感謝主,是陰性!剛做了我的第四次COVID-19檢測。 疫情又再爆發,這一波來勢洶洶,牽涉的社會層面比之前更廣,更有醫護人員受感染,不得不加倍小心。筆者是外科醫生,一般情況下,不需要直接處理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但現時頗多源頭不明個案,實在是防不勝防。 港島一所私家醫院宣告出現小型爆發那天,剛好我在那邊有手術做,術後病人家人萬般憂心,詢問應否轉院,亦擔心我有否到過爆發的病房,會散播病毒。醫院那邊極速安排所有全職員工檢測,而我作為客席醫生,雖非必須,但為使大家放心,也自行安排測試。 早前7月時,正值第二波疫情爆發期間,早上順利完成了一個複雜的手術,一如以往,手術後跟提供手術儀器的公司代表寒暄了一會,不以為意;傍晚收到儀器公司通知,早上那位同事確診COVID-19! 我也記不起跟他交談時,大家有否戴口罩,但肯定手術後在休息室時,是最鬆懈的一刻。那同事堅稱他全程戴上口罩,衛生署最後沒有找上門,並無把我列為緊密接觸者,毋須檢疫隔離,但為安全計,亦不想影響其他人,第二天便立刻安排檢測,並「離家出走」,自我隔離兩星期,兩次檢測呈陰性,才恢復正常工作。幸好最後並沒有醫院同事因此而受感染,算是不幸中之大幸! 現時除了工作必須的活動,其他一切飯局應酬、群組聚會,為己為人,全數推卻,只保留一些可以保持社交距離的戶外活動,因此現時參與運動的時間,比以前還要多呢! 除了上文所列,其實還有其他跟病毒擦身而過的經歷,但限於篇幅,未能盡錄,但可以肯定,我的COVID-19病毒檢測,暫時仍要反覆地做。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血栓

AM 730 2020-12-04 最近「血栓」(Thrombus)這個名詞經常曝光,鬧得熱烘烘的,就讓我們瞭解一下什麼是血栓。 人體的血液在血管裡流動,正常情況下是液體狀的,血液才可以由動脈血管,把養分送到各細胞使用,並經靜脈血管,收集細胞釋放出來的廢物,運送到肝、腎、肺部等器官淨化處理,循環不息。 而血液的凝固,是人體必需的自然功能,否則遇到創傷,一丁點兒的傷口,也可流血不止。正常情況下,血液的流動及凝固能力,是處於一個平衡的狀態,即使不小心受傷了,血液會於傷口處凝固,但又不會把正常的血管堵住。但若血液於血管內異常地凝固(Thrombosis),便會出現嗜喱狀的血塊,醫學上稱之為「血栓」,它可堵塞血管,相關的器官便會缺血,引起各種問題,常見的例子有深層靜脈栓塞、肺栓塞、心臟病、中風等。可以說,血管內出現血塊,肯定是不正常的。那為什麼血栓會形成? 血液的凝固,不外乎三種因素: 1血液流動受阻 若血液流動緩慢,甚至靜止,便容易凝固。因此皮膚傷口流血時,需要在流血處加壓,減慢血液流動去止血。 但若乘飛機坐著十多小時不動,下肢的深層靜脈便可能有血栓形成。同樣道理,收窄的血管是較容易有血栓形成的。 2血管壁受損 創傷時,受傷的血管會釋放出物質,刺激血塊形成去止血;但若血管壁受到感染,或因慢性發炎影響而受損,便會不必要地把凝血物質釋放,形成血塊,堵塞血管。 3血凝固力失衡 血液裡有很多成分是用於血液凝固的,若疾病令這些成分過高或過低,都會出現不正常的出血或栓塞情況。 血栓的形成,就是因為以上因素失衡所致。至於血栓跟COVID 19或疫苗的關係,下次再談。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糖尿「截肢」可避免

AM 730 2020-11-20 每年11月14日是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是全球最大的糖尿病宣傳活動,以應對糖尿病對公眾健康日漸增加的威脅。經過多年的健康教育宣傳,現在很多人知道,糖尿病人若血糖控制得不好,會影響視力、腎臟功能、引致心臟病等。但對下肢動脈血管的影響,很多病人卻不太了解。 陳伯患糖尿病多年,血糖控制總是勉勉強強,又不太願意戒口,亦缺乏運動,每天就是待在家裡。家人常勸他到公園散步,他總是以種種藉口推搪,繼續足不出戶。由於他只是跟太太同住,子女們也拿他沒辦法。直到有一天,太太打電話給子女,說老父的右腳變得深色,並有痛楚,已不能走路。子女們趕到,便把父親送到醫院,經醫生檢查後,發覺右腳部分組織已經因缺血而壞死;為免壞死的組織釋放毒素到血液,而引致生命危險,陳伯的右腳需要截肢! 原來陳伯右腳的動脈血管已經嚴重閉塞,而且持續多時,糖尿病控制不好,影響下肢動脈血管引致阻塞,醫學上稱為「周邊動脈阻塞」,俗稱「糖尿足」。初期典型症狀是走路時小腿疼痛,需要停下休息,隨着閉塞的血管愈來愈多,走路的距離變得愈來愈短,出現「間竭性跛行」。這時家人才驚覺,父親足不出戶的原因,是下肢動脈血管阻塞,令他一走路便腳痛;為避免痛楚出現,他就盡量減少走路,不自覺令病情惡化。 若能在病發初期接受「微創血管腔內手術」,把閉塞的血管擴張,截肢是可以避免的!可惜這個概念,很多糖尿病患者還未了解。以後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要多在這方面下點工夫了!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靜脈曲張冷知識 – 消費者委員會

靜脈曲張冷知識, 香港消費者委員會 – 靜脈曲張治療, 靜脈曲張改善 需長時間站立工作、肥胖、孕婦或長者等,小腿較容易患上靜脈曲張,有人會選擇穿著壓力襪防患未然。究竟患上靜脈曲張的成因為何?為何穿著壓力襪可預防或抒緩病情?消費者又應如何選擇一雙適合自己的壓力襪。立即登入,瞭解靜脈曲張的來龍去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