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交替 醫學常態

AM730 2020-11-06 醫療科技日新月異,一些曾經盛極一時,被認為是金科玉律的治療技術,隨着時間及科技的發展,是可以被完全取代的。 就以血管外科手術為例,把壞了的靜脈曲張血管切除、以「搭條繞道」處理堵塞了的動脈血管或切除快要爆破的血管瘤,而再縫上人造血管等,這些都曾經是標準手術方法。但隨着「血管腔內手術」的面世,研究發覺,與其大費周章地開大傷口,去把血管找出來做手術,為何不只在皮膚及血管刺穿一個小洞,再經這個洞放入幼細的儀器,在血管裡動手術?這樣便大大減低手術的創傷性,把傷口變小、減輕痛楚、加速康復,而最重要的是並沒有因此而犧牲治療效果。 陳女士患有靜脈曲張多年,十多年前曾接受傳統開放式的手術,初時效果理想,但由於她須長期站立工作,慢慢又發現有彎彎曲曲的靜脈血管再浮現出來,令到腿部疼痛不適,皮膚變黑,曾有醫生建議再次做手術,但她因害怕開刀痛楚,及手術後的漫長康復,一直拒絕,令病情惡化。 後來家人找到血管外科醫生處,經超聲波檢查後發現原來是另一組靜脈血管出現問題,並可以微創方法處理,不需要開傳統的大傷口,只需局部麻醉進行,陳女士才勉強願意接受手術。最後手術傷口只有以幾個細小的洞,並以日間手術完成,術後數小時已正常走動,與她十多年前的經歷,實在是天與地之別。她才驚覺,之前不必要地把病情拖延,實在是非常無知。 現時的血管外科手術,以微創方法去做「血管腔內手術」,已經成為標準。當然,也有些情況「微創」是不適合的,故開放式手術仍是有其需要的。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謝卓華醫生接受無線電視訪問,講解靜脈曲張

04/11/2020 壓力襪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運動壓力襪, 靜脈曲張治療, 靜脈曲張手術, – 謝卓華醫生 靜脈曲張可分為六種程度,輕則影響外觀,嚴重時甚至會出現慢性潰瘍、傷口病變。長時間站立、懷孕期間都會增加病發風險,穿壓力襪能否舒緩腳部腫脹問題?醫生細談靜脈曲張的防治方法,復健教練則會示範舒緩運動。 靜脈負責把血液帶回到心臟,而靜脈曲張則是指一些接近皮膚表層、肉眼可見出現異常及擴張的靜脈。至於顯現於皮膚的細小靜脈曲張,經常被稱為微絲血管擴張或蜘蛛網狀血管,部分蜘蛛網狀血管可能是底層靜脈曲張引起的徵狀。患有靜脈曲張的人士應盡早尋求醫學意見,治理有關的問題,以免受到併發症的困擾。

血管超聲波

AM 730 2020-09-25 超聲波檢查 (Ultrasonogram),在醫學上是一種極為普遍的診斷技術,其原理是以超過人類耳朵可以聽到的高頻率音波,發射向身體器官,超音波可以穿透肌肉及軟組織,再反射回來,電腦把發射及接收的超聲波訊號分析,從而得出影像。醫生便可透視身體,檢查肉眼看不到的器官情況。 由於超聲波技術並不涉及輻射,可以說是絕對安全;亦由於影像是實時性的,無需等候製作,其方便程度,就好像醫生的聽筒一樣。 以往普羅大眾對超聲波檢查接觸最多的,一定是產科,差不多每位孕婦都會接受此檢查,去跟進胎兒的成長。而其他專科醫生,也會經常轉介病人到掃描中心,由診斷科的醫生作超聲波檢查,例如膽石、甲狀腺等。但隨着科技進步,超聲波設備日漸普及,有的甚至小如一部平板電腦,現時很多醫生也會在診所自備超聲波機,即時為病人檢查; 這種趨勢,在血管外科尤為明顯。 由於血管內的血液是流動的,超聲波檢查便可實時地看到血液的流動方向及速度,血管外科醫生便能即時診斷出問題的所在,甚至計劃手術的步驟。這些實時的影像,都是單看硬照及文字報告無法提供的,尤其以靜脈的疾病最為明顯。 筆者現時除了在診所內以超聲波機作即時檢查外,甚至會帶着一部流動的超聲波機,方便在醫院巡房時即時為病人在病床檢查。 除了診斷,現時的微創血管治療,例如靜脈曲張手術、血管穿刺等,以超聲波導引去進行,已經是不可缺少的標準技術。 甚至手術期間,可以超聲波的導管,在血管內進行”血管腔內超聲波”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檢查, 準確地看到血管收窄的程度。 當然,超聲波也不是萬能,音波並不能穿過骨頭、腸臟或太深的器官,其影像質素也不及一些放射診斷檢查;因此其他診斷技術例如X光、電腦掃描、核磁共振等,基本上是相輔相成的。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虛擬會議──醫學界新常態

AM 730 2020-09-11 不經不覺,香港已經進入抗疫狀態半年有多,但可惜地,疫情還未完結,限聚令及種種防疫措施,恐怕還要持續一段時間。但抗疫之同時,地球還在轉,生活仍要繼續,總要找方法去適應這種新常態。 香港一向是國際城市,很多亞洲區的醫學會議,也喜歡選址香港舉辦,因為軟硬件齊全,醫療水平先進,更是不錯的旅遊熱點;無論是主辦單位、講者、聽眾或其家人等,也喜歡到香港一遊。 筆者在兩年前,在外地以講者身份出席醫學會議時,榮幸地受到主辦單位遊說及邀請,在香港籌辦「血管外科國際會議」。榮譽其實是歸香港的,故小弟亦欣然接受,日期亦定於2019年12月。會議場地亦早於一年前訂妥。但人算不如天算,香港自2019年中開始出現社會事件,很多地方對香港發出旅遊警示,令不少原先答允出席的講者及參與者都未能成行,會議被迫押後。 原打算在2020年4月再辦,怎知禍不單行,疫情於2月就在全球各地出現,到處封城封關,到訪香港旅客亦需要強制隔離兩星期,莫說小小的醫學會議,大型如奧運會也要押後。 會議又再度押後至7月尾,經一事、長一智,事情總不能無限期地押後,亦預計到疫情會反覆出現,任何人群聚集的活動有很大變數,亦可令病毒擴散;勉強去鑽空隙舉辦實體聚會,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其實現時虛擬視像會議的技術已很成熟,結果就辦了一場全視像的國際會議,無論是外地或本港的講者及參與者,都可安在家中參與,出席率是歷屆之冠,亦達到了醫學知識交流的目的。 但遺憾的是,未能於會後與好友同行,舉杯暢飲,聯誼一番,這是視像會議無法提供的!也希望疫情過後,香港仍然是實體國際醫學會議的集中地。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單腿腳腫與「髂靜脈壓迫綜合症」

AM730 2020-08-14 「髂靜脈」是一組位於盆腔內的靜脈血管,下連接着腿部,上連接着腹部,下肢的血液要返回心臟,髂靜脈是必經之路。但其所處位置,異常擠擁,前面有動脈血管,後面有腰椎骨骼,附近亦有子宮、卵巢、直腸、膀胱等盆腔內的器官。這些器官若有任何異樣,就有可能壓迫到髂靜脈,令其收窄,甚至閉塞,輕者引致腳腫,嚴重的可至發炎疼痛、栓塞、潰瘍等。這就是「髂靜脈壓迫綜合症」的原理。 而其中最常見引致壓迫的,就是左腿的髂靜脈,前面被動脈,後面被腰椎,像三文治般的夾在中間。曾經有解剖學的研究發現,多達兩成人的髂靜脈有受壓情況,但大部分臨床上是沒有症狀的。而有嚴重靜脈曲張症狀的病人中,大約2%至5%是因髂靜脈受壓引起的。脊柱側彎、腰椎骨刺,都可以是病發的誘因,但大部分是原因不明的。 由於髂靜脈處於盆腔深處,因此診斷絕不容易,一般先以超聲波檢查腿部,排除靜脈曲張或栓塞情況,再以電腦掃描,檢查盆腔內的器官結構,更準確的會用到「血管內超聲波」導管檢查,可以在血管裡檢查到靜脈受壓的程度。 若症狀不太嚴重,會盡量以非手術的方法,例如壓力襪,去控制病情。但若病情嚴重,例如經常腫痛、發炎,甚至潰瘍,便需要接受微創的血管腔內手術,在血管內植入支架,把收窄的血管擴張過來,改善血液流量。若診斷正確,手術後腳腫的情況,會頓時消退! 在靜脈內置入支架,在全世界來說,也是一個較為新穎的手術,我們香港在這方面也做了不少個案,是頗「貼市」的。但較不便之處,是病人於手術後需要服食一段時間的薄血藥,以減少支架栓塞的風險。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謝卓華醫生接受無線電視訪問,講解間歇性跛行

24/07/2020 間歇性跛行, 跛行治療, 間歇性跛行治療 – 謝卓華醫生 雖然運動不能令已閉塞或收窄的血管變得暢通,但卻可刺激其他細小的外圍血管擴張,令血液可繞過阻塞的血管,供血至下肢肌肉;亦可保持肌肉的健康,避免其萎縮。大部份病人於接受運動治療後,其症狀都會有明顯的改善,現時這治療已是醫治間歇性跛行的標準配方,若病人反應理想想,甚至可避免進行手術。 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治療目標是減少腿部痛楚,改善活動能力,從而改善生活質素,減低截肢的風險。治療方向主要是改變生活習慣、藥物治療及重建血管(增加受影響腿部血流量)等方法。改變生活習慣及飲食治療, 所有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患者都應該改變生活習慣以減少及控制引致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風險因素。例如戒煙、降低血壓、膽固醇及穩定血糖等,及保持健康飲食及維持標準體重。另外,平時留意護理雙足,穿合適的鞋襪,觀察雙足有無傷口,如有及早治療。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