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腿腳腫 不要掉以輕心

AM730 2020-07-03 「腳腫」是一個很普遍的情況,醫學上有很多原因可引致,通常跟心臟、腎臟或肝臟功能差有關,亦可因營養不良以致血蛋白過低,甚至久坐不動,或藥物副作用等引致,但一般都是雙腿同時腫脹的,而出現的過程,都是比較慢性及反覆的。由於其成因跟長期病患有關,因此很多病人亦習以為常,不覺得有甚麼大問題。 很多人甚至以為單腿腳腫,跟雙腿腳腫的成因差不多,這便大錯特錯。兩者的成因完全不同,單腿腳腫一般都跟靜脈或淋巴系統有關,而靜脈問題遠較常見,如靜脈曲張、靜脈栓塞、髂靜脈壓迫綜合症等。 陳伯(化名)雖然已七十多歲,但仍非常壯健,絕不言休,每天仍然會返舖頭,打理自己的小生意,但數星期前,感覺到左腿有點腫脹,但因未影響行動,不以為意,以為只是過勞,休息一下便會沒事,怎知腫脹情況愈來愈嚴重,行動也開始有困難,家人也發覺左腿明顯暴脹,陳伯便半推半就地被家人帶去看醫生,最後被轉介到血管外科。醫生用超聲波檢查,赫然發現陳伯左腿肌肉內的深層靜脈有大量血栓,甚至已經伸延到腿部以上! 他立刻被安排到醫院接受電腦掃描,發現血栓已伸延到下腹的髂靜脈,而髂靜脈頂部有收窄的情況,醫生診斷陳伯患的是「髂靜脈壓迫綜合症」而引致嚴重深層靜脈栓塞。 這情況非同小可,若血栓被沖到肺部,引致「肺栓塞」,可即時致命。醫生立刻替他注射抗凝固的藥物,避免血栓蔓延;再以血管腔內手術,把大腿的血栓清除,而收窄的髂靜脈,則需要植入支架把它擴張。數天後陳伯出院,左腿的腫脹已大大消除。下次再跟大家解釋甚麼是「髂靜脈壓迫綜合症」。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有得坐」為何這麼困難?

AM 730 2020-06-05 工作上的長期站立,對員工健康上有壞影響,這個很多人都知。但現實環境中,願意為員工提供適當的設施及安排,去減少工作上不必要站立的商戶,仍屬少數。 筆者早前在快活谷獅子會的支持下,訪問了千多位飲食、零售及服務業的從業員,發現八成以上每天站立時間多於7小時,而有機會坐下的次數少於3次,只有少於兩成的商舖有作出安排去減少站立。大家到百貨公司、酒樓逛逛,相信也能看到這情況的嚴重性。 很多人會覺得,這只是勞資問題,只要老闆明白事理,寬宏大量,批准員工坐坐,問題便能解決。勞工處及職業安全局,在這方面已經印過小冊子,拍過短片,向員工及僱主們宣傳,但情況仍沒甚麼改善。筆者跟僱主們了解過,發現他們也不一定是無良的,很多老闆不是不想員工坐,而是害怕得失客人;顧客走進商舖、食肆,若發覺員工是坐著的,會覺得招呼不周,紀律散漫,對該公司起壞印象,影響其商譽。愈是高級的商舖食肆,這情況愈是嚴重。 因此問題的持份者,是老闆、員工及顧客三方的,而顧客的取態,才是問題的根源。若有一天,顧客走進商店、食肆,看到員工「有得坐」,會認為這是健康商戶、良心老闆的表現,而留下正面的印象;員工亦因為「有得坐」,工作沒有那麼疲累不適,態度更好更投入,招呼客人也更起勁,顧客自然樂於再次幫襯;生意好的話,老闆也樂於繼續讓員工「有得坐」!這是三贏的局面! 因此首先要改變的,是顧客對員工「有得坐」的看法,這是文化的改變,也是最困難的!筆者因工作關係,處理很多長期站立引起的血液循環問題,發覺要治本,就要改變這文化。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足不出戶看醫生

AM 730 2020-05-05 政府剛宣布「限聚令」要再持續,所有社交活動、會議、飯局繼續取消,很多朋友覺得甚麼也做不了,地球仿佛停頓了。但生活總要繼續的! 不出外吃飯,那就叫外賣吧,送外賣的比以前更忙。不出外購物,那就在家網購吧,送貨的訂單多得應接不暇。 不能聚集開會,那就改為視像會議,重要決定仍可繼續,效率甚至比以前更高。演唱會開不成,改為網上直播,觀眾人數,即使紅館場場爆滿也只是數萬人,現在是數百萬。那麼足不出戶,可以看醫生嗎? 陳女士患有糖尿病多年,最近發現右腳腳趾的顏色異樣,並開始隱隱作痛,但因疫情關係,如非必要不想外出,故並未有認真求醫,亦沒有告知家人。直至有一天,子女 發覺母親的兩隻腳趾顏色怪怪的,才急忙上網找資料,四處詢問。 筆者以往一般不接受網上問症,因評估不夠全面,未能完全做到望、聞、問、切,恐怕診斷有所偏差,但因現時疫情的特殊情況,也要破格一下,在看過陳女士子女們短訊過來的病情描述,便叫他們把腳的圖片傳過來,再多問他們一些問題,發覺陳女士在政府醫院也有紀錄,便安排護士幫他們申請「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以查閱她以往在公院之病歷。在綜合所有資訊後,初步診斷是「糖尿足」,並可能因供血不足,引致腳趾壞死。若處理不當,隨時要截肢保命! 子女立刻把母親帶來詳細檢查,確實了診斷,便安排到醫院接受微創的血管手術,把堵塞了的血管通過來,腳是保住了,但變黑了的腳趾就太遲了! 整個過程,病人雖未至於完全足不出戶,但前期的初步診斷,也省卻了不少時間及轉介的手續。 地球還在轉,只是轉得有點不同!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積極面對 化禍為福

AM730 2020-03-27 疫情進入第二波,戰事拖長了,停學、封關、封球場、關辦公室等非常措施,陸續出籠,暫時還未看到終點。市民日常生活大受影響,有人因而惶恐不安,終日抱怨;也有人積極面對,善用時間,化危為機! 陳小姐為人師表,勞心勞力,平日學校的工作忙得要命,上課時又要長期站立,弄得雙腿都出現彎彎曲曲的靜脈血管,每天放工後小腿總是脹痛的,晚上亦經常抽筋。雖然家人多番勸告她去看醫生,但她自覺不太嚴重,亦不介意外觀,更不想離開工作崗位,故此拖拖拉拉便是數年,眼巴巴看着小腿的靜脈血管愈來愈粗壯,最近並發現足踝啲皮膚變得深色。 自從農曆新年後,便開始停課,復課遙遙無期,雖然仍是忙着製作教材,供網上授課,但她想通了,與其天天忍痛,何不利用這段「悠長假期」,把困擾多年的健康問題徹底根治?經檢查後,她患的是靜脈曲張第4期,這次她不再猶豫,一星期後接受微創手術,幾個細小的傷口,便把問題根治。她才驚覺,以前那樣拖延病情,實在是毫無必要。現在不適的感覺已經慢慢消退,顯眼的青筋亦已清除,但足踝皮膚的色素卻是揮之不去,留下一點小遺憾。但陳小姐並不介懷,反而非常感恩,以正面的態度面對,慶幸自己可以有意義地利用這特殊的「假期」! 生命中總有些情況,不是我們能控制的,與其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倒不如換個角度,積極面對,看看能否化禍為福。剛才新聞報道,疫情令全球工商業活動大減,二氧化碳排放量驟降,污染前所未有地減少,地球的空氣頓時清新了。這也算因禍得福吧,只是這個「禍」似乎大了點!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靜脈曲張】藥膏壓力襪外5個貼士助改善 高危因素不止企得多

HK01 2020-03-18 靜脈曲張下,大小腿出現一條條凸出的血管,絕對是女性大敵!其實,靜脈曲張不止影響外觀,更可能引致色素沉澱、濕疹等皮膚病變,不容輕視。想改善靜脈曲張,靠坊間常說的壓力襪、藥膏有沒有用?除了常說的站得多,還有什麼因素增加患靜脈曲張的機會?由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為我們解答。靜脈曲張是什麼? 天氣回暖,不少人準備換上短褲、短裙,卻見腿上有條礙眼的血管?在正常情況下,血液會經由靜脈血管由下而上輸送回心臟,但當腳部的靜脈血管失去正常功能,如血管中的單向活瓣壞了,令血液倒流回腳,壓迫血管,就會出現這種血管變明顯甚至凸起的問題,也就是我們不時聽說的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已是常見的都市問題,常見發生在下肢,其中小腿病情一般較嚴重,血管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解釋:「站立時,小腿是在身體最低的地方,血液返回心臟的路很遠,血管承受壓力最高。」靜脈曲張病情分六期 從醫學角度,靜脈曲張的病情可按對健康的影響程度分六期,謝醫生說惡化速度因人而異,但通常都是以年計發生: 謝醫生指,首三期的靜脈曲張相對不太影響健康,患者可以視乎需要選擇先觀察或求醫,但到了第四期或以上,就必須接受治療,「會經常損傷、發炎,當第六期出現的傷口拖延太久,亦有機會細菌感染,甚至出現細胞病變,惡化成皮膚癌,最極端的情況更可能需要截肢,甚至有生命危險」。女性才會患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常被視為女性病,事實又是不是?謝醫生說,數據上女性患者較多,相信主要是由於女性擁有的患病風險因素多於男性,並不代表男性就可倖免!以下看看增加患靜脈曲張的高危因素: 1. 長時間站立:站立時下肢靜脈血液向下流,對腳的靜脈血管造成較大壓力,尤其穿高跟鞋時,由於足部血液循環要靠腳掌活動,從而令小腿肌肉收縮及放鬆,把血從靜脈泵走,但高跟鞋會固定腳跟,令腳掌減小活動。 2. 懷孕:肚裡的胎兒或會壓迫盆腔靜脈血管,令血液向上流有困難。一般產後情況會有所改善,但如果靜脈血管已經被壓壞,病情有可能會繼續惡化。 3. 肥胖:原理與懷孕一樣,因腹腔內的脂肪或會壓迫盆腔靜脈血管。 4. 經常體力勞動:全身用力時,通常腹部肌肉會收縮,靜脈血管壓力變高,血液從腳回流就會變得困難。 5. 家族遺傳血管結構較弱靜脈曲張如何治療? 不少人因工作需要經常站立,靜脈曲張愈來愈普遍,也衍生形形色色的相關治療產品,包括壓力襪、藥膏等,是否有效?謝醫生表示,這類產品屬紓緩性治療,最理想的效果都只是令病情維持原狀,並不能令患處復原或好轉,對早期患者而言確可減慢惡化,對後期的情況則只能紓緩症狀:首選:壓力襪 謝醫生稱,靜脈曲張患者使用的是醫療用漸進式壓力襪,設計上是腳跟位置最緊,壓力再往上遞減,「血不會聚在腳,亦幫助把血推上去。」他又指,一般坊間的長襪以橡筋頭位置最緊,是剛好相反的設計,會反過來阻礙血液向上流,故不合規格的襪是「不穿好過穿」! 而專業的壓力襪按壓力程度分不同級數,患者需按病情使用較高級數的壓力襪,通常要透過醫生購買;至於較低級數的壓力襪,原來亦有助血液循環,一般人可以預防為目的穿著。但謝醫生提醒:「年紀大要小心,不少長者有周邊血管阻塞,血向下流受阻,再穿或有危險及不適。」藥膏 坊間針對靜脈曲張的藥膏有不少,謝醫生說它們的原理基本上相同:「當血管發脹嚴重,有機會出現發炎情況,導致按壓時會腫痛,這類藥膏就是用作減輕發炎情況。」他強調,實際上藥膏本身是不會令血液消失或縮小,反而許多人塗抹時會按摩患處,會有助血液循環。 除了依靠外力,我們日常許多習慣看似只是一個微小動作,原來對靜脈曲張的病情亦可起到改善作用,謝醫生分享以下幾個生活貼士: 如果無法減少站立時間,應該盡量多些活動雙腿,如原地踏步、來回走動。 坐的時候可以抬高雙腿,幫助血液上流。 盡量減少蹺腳,以免膝部靜脈血管受壓。 首三期患者可穿壓力襪進行正常運動(可選容易揮發汗水的物料);但第四至六期患者就算運動也對病情幫助不大,甚至會加重靜脈血管負擔,應盡快以手術治理。徹底康復只能靠手術 謝醫生指,目前要根治靜脈曲張,只有透過手術(微創或開刀)徹底清除或封閉壞血管,尤其當病情到達後期時,壞血管不但維持不到原本功能,還會增加從上倒流的血液,需要完好的血管再帶走,會加重它們負荷,令它們都有機會一起變壞,「很多時,一開始只是幾條血管突起來,但時間一久就發現愈來愈多血管出事」。 不過,手術過後不代表可一勞永逸。謝醫生提醒,同一條血管再出問題的機會雖然很小,但其他血管再出現靜脈曲張的情況並非不可能,還是要注意生活習慣,減少再患的風險!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因疫耽誤 險須截肢

AM730 2020-03-13 現時香港的疫情關係,很多人若非必要,也不願到醫院,這個可以理解,但最近發覺有不少病人因此而耽誤了病情。 黃婆婆七十多歲,有血壓高、糖尿病及膽固醇高的情況,早在大半年前已經覺得右腿不舒服,走路十多分鐘已經覺得小腿疼痛,要停下來休息。心想只是年紀大的自然過程,不以為意,沒想到過年前情況再惡化,走路數分鐘已經劇痛難當,甚至晚上睡覺也會痛醒。雖然家人早已勸她求醫,但她因不想於過年期間到醫院,便「死忍」希望捱到農曆初十五之後才見醫生。怎知農曆新年後,香港疫情不斷惡化,她便繼續忍,希望捱到疫情過後才處理。到二月底,痛楚已經是持續的,甚至腳趾而出現變黑及傷口,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她才願意去求醫。 經過檢查及掃描後,發覺她患的是周邊血管阻塞,因年紀大及三高的誘因,出現血管硬化,右腿血管變得狹窄及部分阻塞,引致供血量不足,早期的症狀是「間歇性跛行」,走路時間久了,會因肌肉缺乏血液供應而疼痛,休息一下便會紓緩;到了後期缺血情況愈來愈嚴重,便會出現傷口、變黑,及持續痛楚。若再拖延,可以是整條腿也壞死,需要截肢! 醫治的辦法,首選是以微創的血管腔內手術,從血管內以幼細的儀器,把收窄或閉塞的血管通開、擴張,需要時植入支架,增加血液流量,才能紓緩痛楚,愈合傷口。 這時婆婆才明白病情的嚴重性,才願意在疫情期間去接受治療,但因為傷口已經出現,康復時間便大大延長,手術複雜性也大大增加。 黃婆婆的例子,可不是個別的,最近也有不少類似個案,病情的惡化是不會因疫情而暫停的,希望大家警惕。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