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耽誤 險須截肢

AM730 2020-03-13 現時香港的疫情關係,很多人若非必要,也不願到醫院,這個可以理解,但最近發覺有不少病人因此而耽誤了病情。 黃婆婆七十多歲,有血壓高、糖尿病及膽固醇高的情況,早在大半年前已經覺得右腿不舒服,走路十多分鐘已經覺得小腿疼痛,要停下來休息。心想只是年紀大的自然過程,不以為意,沒想到過年前情況再惡化,走路數分鐘已經劇痛難當,甚至晚上睡覺也會痛醒。雖然家人早已勸她求醫,但她因不想於過年期間到醫院,便「死忍」希望捱到農曆初十五之後才見醫生。怎知農曆新年後,香港疫情不斷惡化,她便繼續忍,希望捱到疫情過後才處理。到二月底,痛楚已經是持續的,甚至腳趾而出現變黑及傷口,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她才願意去求醫。 經過檢查及掃描後,發覺她患的是周邊血管阻塞,因年紀大及三高的誘因,出現血管硬化,右腿血管變得狹窄及部分阻塞,引致供血量不足,早期的症狀是「間歇性跛行」,走路時間久了,會因肌肉缺乏血液供應而疼痛,休息一下便會紓緩;到了後期缺血情況愈來愈嚴重,便會出現傷口、變黑,及持續痛楚。若再拖延,可以是整條腿也壞死,需要截肢! 醫治的辦法,首選是以微創的血管腔內手術,從血管內以幼細的儀器,把收窄或閉塞的血管通開、擴張,需要時植入支架,增加血液流量,才能紓緩痛楚,愈合傷口。 這時婆婆才明白病情的嚴重性,才願意在疫情期間去接受治療,但因為傷口已經出現,康復時間便大大延長,手術複雜性也大大增加。 黃婆婆的例子,可不是個別的,最近也有不少類似個案,病情的惡化是不會因疫情而暫停的,希望大家警惕。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理性分析 齊心抗疫

AM 730 2020-02-28 最近不時聽到一種說法,認為現時的疫情只是一般的流感,不用那麼緊張,甚至認為,每年流感在世界各地的死亡人數,遠較現時新形冠狀病毒肺炎為高,不用大驚小怪,亦覺得戴口罩,減少聚會等是小題大做。這是真的嗎? 給大家分享一點數據:根據美國公布的數字,每年流感病人的死亡率約0.05%,而需要住院的嚴重個案約1%。現時的新形冠狀病毒肺炎,根據中國公布的數字,病人之死亡率約2%,嚴重病情需要住院的約20%。這些全是公開的資料,大家可以自行覆核。 即是說現時的冠狀病毒肺炎,比普通流感殺傷力大20至40倍。因此邏輯上,暫時很難說現時的疫情只是一般的流感。 但可以肯定的是,此病毒傳染性極高,看看鑽石郵輪、「邊爐家族」等例子便知道。從公共衛生角度,傳染性高的病毒一旦擴散,可於短時間內出現大量感染者,並需要住院治療,這是沒有醫療系統可以承受得了的,一旦系統被拖垮,本應可醫治的也救不了,醫治其他疾病的資源也會被奪去,後果不堪設想。 現時醫院裡的深切治療部或加護病房,大多已用來醫治肺炎病者,在缺乏深切治療的支援下,很多大型手術需要押後,壞影響已經浮現。這便是為甚麼從社會整體角度,是需要盡量控制疫情。 戴不戴口罩,聚不聚會,只要理性分析,不難決定。 任何醫護人員若面對着一位已知道的受感染者,肯定會Full gear並戴高規格的口罩,也沒有人會願意在沒有保護下,近距離接觸感染者,這個不會有爭議。 因此在日常生活是否需要戴口罩,或減少聚會就要看你是否幸運,有多大機會遇上一名受感染者坐在旁邊,或同枱食飯,向你噴口水。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More Information

痕癢的足踝「濕疹」?

AM730 2020-02-26 下肢皮膚痕癢,是非常普遍的情況,最常見成因必定是著名的「香港腳」,由真菌感染引起,通常牽涉腳掌及腳趾罅的皮膚,診斷及醫治並不困難,甚至病人自行到藥房買點藥膏,已能處理。但若痕癢的皮膚是位於足踝或小腿,並且久治不愈,便要留意是否血液循環出了問題! 很多時這種情況,會被診斷為「濕疹」(Eczema),並以類固醇醫治,但要知道,濕疹只是一種表面徵狀,背後必定有其隱藏病因,而類固醇只是消炎,把濕疹硬生生壓下去,並沒有把問題根治,因此復發是必然的! A女士數年前發覺左腿足踝附近的皮膚經常痕癢,無故出現濕疹,起初不以為意,以為只是皮膚敏感,胡亂吃點藥塗點藥膏算了,但情況並無改善。後來醫生給她處方類固醇藥膏,幾星期後痕癢及濕疹慢慢消失,她高興以為問題就此解決;怎知數個月後,故態復萌,醫生又再處方類固醇,但濕疹退了又再來,如是者數年間不斷輪迴,整體情況每況愈下,濕疹的範圍更愈來愈大。 皮膚科醫生甚至作皮膚採樣,把組織送去化驗,但也找不出端倪。後來足踝的皮膚變得愈來愈深色,A女士便被轉介到血管外科。 血管外科醫生替她做血管超聲波檢查,發現有部分的靜脈血管出現嚴重的血液倒流,以致有過量的血液積聚於足踝,令附近的軟組織及皮膚發炎,形成痕癢的濕疹。由於這些壞了的靜脈血管是隱藏起來的,肉眼看不到,早期的臨床診斷會比較困難。 為了把問題根治,A女士接受微創靜脈血管消融術,及超聲波導引的硬化劑注射治療,把有問題的靜脈血管封閉,從而避免血液倒流。術後數星期,濕疹痕癢已得到改善,數個月後更完全消失,最重要的是並沒有復發;但變了色的皮膚就真的沒法子了! 要徹底解決問題,還是要從根源著手。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抗疫期間 也勿耽誤其他病情

AM730 2020-02-14 過去兩星期,新冠肺炎病例陸續在香港出現,人心惶惶,搶購物資。普羅大眾因擔心受感染,現在對於醫療設施盡量「敬而遠之」;醫院的門診部,無論是公營或私營,現在都是門堪羅雀,冷冷清清。有的私家醫生診所,甚至暫時關門大吉。至於手術室,在公立醫院,非緊急或必須的手術,盡量押後改期,以騰出資源抗疫;在私家醫院,很多病人也主動要求取消或押後手術,或索性暫不求醫。 但試想想,這段時間是否除了肺炎,就沒有其他疾病? 筆者經歷過03年的SARS,現時情況跟當時不遑多讓,市民對醫院都是避之則吉,但後來我及很多同事見到的,是當疫情過後,便出現大量重病個案,有末期癌症;嚴重血管閉塞而出現潰瘍、截肢等情況;有的是血管瘤變大至破裂出血。那個時候,需要接受複雜手術去治療的病人多的是,也有不少是病入膏肓,手術也幫不了!他們不是諱疾忌醫,只是覺得在抗疫時期求醫,是高危活動,怕受感染,寧可「死頂」強忍病情,造成耽誤。 其實這是一大謬誤,即使在這非常時期,公院仍盡量維持拯救生命或肢體的必須要手術,如癌症、血管瘤、通血管等。至於私院,因為有著沙士的經驗,已經有一系列的防疫措施,稍有可疑的病人,如發燒、上呼吸道感染、可疑外遊紀錄等,都會被拒絕入院或轉介至公院。因此受感染的風險極微,而日常手術的安排,跟以往基本上是沒有分別的。 在此奉勸市民,切勿因現時的疫情,而耽誤了其他病情。香港有沙士的慘痛經驗,實在不應手忙腳亂、重蹈覆轍!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新SARS來了

AM730 2020-01-31 新的冠狀病毒肺炎來了,這次來勢洶洶,執筆之時在內地已有數千人受感染,武漢需要封城,香港亦陸續有確診病例,以香港跟內地的密切人流來往,相信很難獨善其身! 還記得2003年SARS來襲的時候,由於全球對此病毒認知很少,香港被殺個措手不及,結果有三千多人受感染,近三百人死亡,其中8位醫護人員,在照顧患者時染病殉職,長眠浩園。 筆者是外科醫生,SARS時還在政府醫院工作,記得手術時需要戴上高規格的N95口罩以防感染,這些口罩緊緊貼著臉部,若做上數小時的手術,臉也壓得腫腫,留下清楚可見並疼痛的口罩印。這些痛楚,相比起內科部門同事,面對受感染的風險,實在是微不足道。 照顧肺炎病者的重任,一般是由內科部門的醫護同事負責,特別是呼吸系統科、傳染病科、深切治療部等。由於外科主要是負責手術,故並非抗疫的最前線,甚至因為要騰出病床及資源,很多非緊急的預約手術也要取消,故工作量竟是反常地「清閒」。另一邊廂內科及深切治療等同事,隨著病者愈來愈多,開始心力交瘁,不能無限期地作戰,需要找援兵接替上陣。醫院只好破格地安排外科、骨科等醫生,放下手術刀,充當援兵抗疫,可說是非常時期的非常安排!希望今次疫情早點受控,用不著「後備軍」。 抗疫是風險管理課題,由於疫情失控的代價是災難性的,但數據及資訊永遠不足及滯後,故防疫措施應是以「寧多勿少、寧枉莫縱」為原則。希望政府及市民都能吸取SARS的教訓,做好防疫措施,這才對得住當年被SARS奪去性命的港人及殉職醫護。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售貨員左腳靜脈曲張腫成2倍 主診醫生指飲水過量形成血栓

晴報 2020-01-17 靜脈曲張勿輕視!內地一名髮型師連站9小時後右腿突然大量出血,緊急送醫揭發是靜脈曲張復發並出現潰瘍所致。有外科專科醫生指出,靜脈曲張患者出現腳部腫脹就要休息,平時亦可以穿著醫療用壓力襪紓緩症狀。 據《武漢晚報》報道,本月14日,內地一名李姓髮型師連續站著理髮9小時後,突然發現地上全是血,送院檢查發現是右腿靜脈曲張潰瘍,導致靜脈大出血,經治療後成功止血。 李男從事美髮行業7年,平時每天站5至6個小時。 2年前因雙腿出現青筋求醫,確診患上靜脈曲張,去年底再度復發,更出現潰瘍。不過因過年前生意忙碌,故沒有看診。主診的血管科醫生何娟娟分析,李男很可能是因長時間站立,無意中弄破右腿上的潰瘍面導致大出血。久坐久站易致靜脈曲張 何娟娟解釋,靜脈曲張是因為靜脈壁薄弱和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導致靜脈血液倒流、停滯,血液長時間積在下肢,會破壞靜脈瓣膜而產生靜脈壓過高,血管突出皮膚表面,出現「蚯蚓腿」,引起皮膚瘙癢、搔抓出血,導致局部皮膚糜爛、潰瘍。「潰瘍侵犯靜脈會引起無痛性靜脈破裂大出血,危及生命,且經久不癒的潰瘍有癌變風險。」預防及紓緩靜脈曲張 何娟娟指久坐、久站、重體力勞動,都會導致下肢血液回流困難,引起靜脈內壓力升高而誘發該病。提醒平時應避免久站或久坐,多做足背伸展動作,每隔一段時間起身活動。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曾接受《晴報》訪問時就建議,靜脈曲張患者出現腳部腫脹就要休息,平時亦可以穿著醫療用壓力襪和保持腳掌上下郁動緩解症狀。他解釋,壓力襪腳踝部位的壓力最高,再順着腿部向上漸漸遞減,這設計可令腳部靜脈血液較易回流至心臟;而保持腳掌上下郁動,可以讓小腿肌肉放鬆收縮,保持靜脈血液流動,以免形成血栓。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突發的腳痛:急性動脈栓塞

AM730 2020-01-15 腳痛,是很普遍的症狀,原因有很多,最常見是涉及肌肉骨骼等毛病,但若是在無任何創傷成因下,突發出現腳痛,便要加倍小心! A先生雖然七十多歲,但身體狀況良好,定期運動,即使疫情期間,仍然保持每天行山或在家中鍛煉。但個多月前,突然感覺左腳一涼,繼而出現疼痛,之後痛楚便慢慢消失,他不以為意,但後來發覺走路時左小腿痠軟無力,每行5至10分鐘,便需要停下來休息。起初以為只是無意中拉傷肌肉,休息一下便很快復原,但情況兩星期後仍得不到改善,亦非常影響他不能做運動,才願意去求醫。 起初他以為是肌肉骨骼的毛病,但經檢查後,找不到有甚麼骨科問題,但醫生發覺他左腿特別冰涼,懷疑是血液循環出了問題,最後轉介至血管外科。 血管外科醫生發覺他左腿的脈搏消失,而手腕的脈搏跳動非常不規則,便安排一系列的檢查,最後發現左腿膝部以下的動脈血管被「血栓」嚴重阻塞,而血栓就是因為心臟的不規則跳動而形成,再隨著血液流動,由心臟沖至左腿,把血管堵塞,形成「急性動脈栓塞」(Acute Arterial Embolism)。 左腿的冰冷及無力,就是因為血液供應不足而引起的。若果堵塞嚴重,可引致急性組織壞死,甚至需要截肢! 醫生須先以藥物穩定A先生的心房顫動,再施行微創血管手術,把左腿的血栓清除。現時先進的科技,已發展出有一些專門清除血栓的導管,只有竹籤般的大小,能放進血管內把血栓吸走;跟以往需要以開放式手術,把血管打開去清除血栓,創傷性大大減低。 A先生手術後一天已可正常走路,之前的腳痛亦已消失,但為避免再次出現血栓,日後需要服用薄血藥,並要跟進心房顫動的問題。 突發的腳痛,緊記不要掉以輕心!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頸靜脈放導管?

AM 730 2019-12-24 靜脈血管的作用,是把血液從身體各處運送到心臟;若在靜脈血管注射,藥物便會隨着血液運到心臟,再由心臟送到全身。最常見的靜脈注射位置,便是在手部,一般會在手背或前臂的靜脈,插入短短的導管,再接駁喉管以供吊鹽水、輸血、打抗生素等。這種步驟簡單安全,差不多每個住院的病人都會用上。但問題是,注入的藥物要經過長長的距離,才能由手部到達心臟,很多時療程用上數天,手部的靜脈便會堵塞,又要再找另一組。若有些情況是需要反覆注射,例如癌症化療、營養素注射等,經常持續數星期致數月,很快便無法再在手上找到靜脈。那便要打頸部靜脈的主意了! 也有些情況需要在靜脈大量抽出及輸入血液,例如腎衰竭的病人需要血液透析,血癌的病人需要骨髓移植等,這便需要用上較粗的導管,隨時比手部的靜脈還要粗!這些情況也是要用上頸部的靜脈。 一般在頸用的是較深層的中央靜脈,其好處是夠大,可以放入更粗的導管;血液流量夠快,不易被堵塞;導管會由頸部伸延致胸腔靜脈,藥物一進入血管便被稀釋,很快到達心臟,再由心臟送至全身,因此臨床上這血管是經常被徵用的。讀者可能會想,這麼多好處,那為甚麼不每次注射都用這血管? 凡事有利必有弊,頸中央靜脈附近全是重要器官,如頸動脈、神經線、氣管、肺的頂部等。更驚嚇的是,由於位置較深,肉眼全是看不見的,要在芸芸器官當中,把鋒利的針準確地刺到靜脈,再置入如飲管大的導管,說沒有風險也沒有人信吧! 但病人也不用過分擔心,如今醫學昌明,在超聲波影像的引導下,針刺能準確地刺到頸靜脈,並避開其他器官,在受過訓練的醫生手上,風險是極低的。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售貨員左腳靜脈曲張腫成2倍 主診醫生指飲水過量形成血栓

晴報 2019-12-18 喝水有助身體代謝,但台灣一名患有靜脈曲張的售貨員,因疑因每天飲太多水,導致左腳出現血栓,腫成2倍大,更險致腳部壞死。不過,有本港外科專科醫生指出,除非本身有其他原因形成血栓,正常情況多飲水不會導到腳部腫上加腫,反而飲水太少會令血栓出現,嚴重可引發肺栓塞致死。 台灣外科醫生陳榮堅在節目《醫師好辣》分享案例,指一名約40歲的女售貨員,因為工作關係需要長時間站立,經常出現腳腫和腳部冰冷。有次她因左腳腫成右腳2倍大而求醫,問診後發現她因長期站立而患有靜脈曲張,但她相信「多喝水,循環才會好」,每天飲3、4升水,加上又自行購買可造成水腫的藥物服食,導致代謝更差,水腫得更厲害,在左腿造成血栓,導致出現嚴重腳腫,情況嚴重的話可導致腳部壞死外。他趕緊安排女子注射血栓溶解劑,並要求她停止胡亂自行服藥。飲水少反而會令血栓出現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接受《晴報》訪問時表示過度飲水形成血栓屬於極端例子,「正常即使飲水多,身體都能排走多餘水份,不會形成血栓,除非該名靜脈曲張患者本身有其他原因,如心衰竭、腎衰竭會導致腳部腫上加腫,才有機會形成血栓。」 他提醒,靜脈曲張的患者不要有錯誤觀念,以為飲水會令病情惡化,「飲水少反而會令血栓出現,當血栓剝落,隨著循環回流並卡在肺部血管時,會引發肺栓塞致死。」 謝醫生指,從事服務性行業,如侍應、售貨員、廚師因經常站立,較易出現靜脈曲張,故提醒高危一族切勿輕視病徵,「第1階段和第2階段只影響外觀,對健康沒有影響。但當到第3階段出現腳部不適、皮膚變色,就應求醫接受治療。」靜脈曲張臨床6個階段: 謝醫生建議靜脈曲張患者出現腳部腫脹就要休息,平時亦可以穿著醫療用壓力襪和保持腳掌上下郁動緩解症狀。他解釋,壓力襪腳踝部位的壓力最高,再順着腿部向上漸漸遞減,這設計可令腳部靜脈血液較易回流至心臟;而保持腳掌上下郁動,可以讓小腿肌肉放鬆收縮,保持靜脈血液流動,以免形成血栓。 一般而言,治療靜脈曲張,可透過4種途徑, 包括傳統外科手術切除壞血管、微創手術放入導管透過射頻或激光封閉壞血管、注射黏合劑直接將靜脈的內壁黏合及用藥物封閉壞血管。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變色的足踝

AM730日報 – 2009 – 12 – 07 一名中年女士於兩、三年前,發現自己足踝的膚色漸 變深,感覺很難看 。她一直以為只不過是年紀漸長,皮膚變粗糙了,又或者不過是患上濕疹,沒甚麼大不了…原來,她已 患上了常見於女士的靜脈曲張。 這位女士雖然也有聽過靜脈曲張,但怎樣也沒有想過自己會患上,原因是她體形 較重,小腿胖胖的,血管被「藏」於脂肪裡,並 沒有明顯凸出,故一直沒有察覺 。 出於女士愛美的天性,她經常擦美白護膚品,甚至跑去光顧美容院 ,卻始終「白」不回來。後來,她足踝位置不僅膚色變深,更開始出現細小的傷口,而且久久不能愈合,她才開始發現事態嚴重,認真求醫。 最後,她被轉介到血管外科專科醫生,經 超聲波檢查,確診患上靜脈曲張。其後,她接受了微創手術,處理了問題血管,阻止病情惡化。可是,由於色素已經沉澱,她的足踝膚色,已經無法復元了。現在又多一個理由,讓女士們減重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