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咸是怎樣受傷

信報 2018-03-01 英國足球員碧咸可說無人不識,但你可知道他最嚴重的受傷是怎樣發生的? 2010年,34歲的他在一場意大利聯賽傷出,這次受傷令他失去半年後出席世界盃的機會,他當場哭成淚人。當時賽事進入尾聲,他在無人壓迫下,左腿向後一壓,欲發力向前跑,那是一個簡單不過的動作,鏡頭看到的就是這個動作後,他回頭看看,然後面有難色,再也走不動了,要一拐一拐地以右腳單腿跳出場外。後來他接受訪問,說他聽到「撲」一聲,便感到左腳劇痛,以為有人在後面踢他,原來這個時候,他的左腿跟腱韌帶已經斷裂,腳掌完全不能發力,莫說是踢球,即使正常走路也不能。 跟腱韌帶(Achilles Tendon)是連繫着小腿肌肉及腳跟骨之間的強壯組織,是人體最粗壯的韌帶,小腿肌肉的收縮便靠這韌帶把腳掌向下郁動,力量足以把整個人升起。因此這韌帶對走路、跑步、跳躍等動作是非常重要的,很多運動員或因過度使用、積勞成疾、熱身不足等,容易出現此創傷,有的職業運動員甚至因而退役。但這創傷也不是職業運動員的專利,普羅大眾或業餘運動員也經常出現。 醫治跟腱韌帶撕裂,若傷者身體狀況理想,最直接的方法是接受手術,把斷裂的韌帶縫合,再以石膏固定足踝數個月,讓它自然修補癒合。一般在4至6個月後便可慢慢恢復,碧咸9個月後便重返球場,再多踢3年才退役。 治理跟腱韌帶的創傷,通常由骨科專科醫生負責,他們接受過這方面的專業訓練,是這方面的專家。讀者可能會奇怪,筆者明明是外科專科醫生,為什麼會越界講骨科的疾病。 秘密是筆者「有幸」地也跟碧咸這些偉大球員一般,在球場上出現同樣的創傷,現在腳上還打着石膏呢!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為何搭飛機後會腳腫?

信報 2018-02-01 每年聖誕及農曆新年假期,不少港人都喜歡乘飛機外遊。飛機上,很多人喜歡脫掉鞋子屈膝而坐,看書看戲睡覺,各適其適。大家有沒有留意,下機時要把鞋子穿上總是有點困難,腳部老是脹脹的。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關乎人體的血液循環及結構,下肢的靜脈血管在正常情況下是一條單程路,血液只能單向地向上流,朝心臟的方向走。而靜脈的結構相當奇妙,它有很多單向的活門,只容許靜脈內的血液向心臟方向流動,不能反方向倒流到腳部。而我們小腿的肌肉則是靜脈血液流動的動力泉源,當我們走路時,小腿肌肉反覆地放鬆及收縮,令肌肉內的靜脈受到按壓,形成泵一樣的效應,把血液沿着靜脈泵走。 因此,當我們坐得久,雙腿缺乏郁動,便會感到脹脹累累,很自然地便會起來走走,做點伸展活動,好像想把肌肉泵開動,令下肢靜脈的血液循環得以維持。 但在飛機上的問題是,若坐的是經濟客位,雙腿要全程垂下,由於座位狹窄,大家便傾向減少郁動,即使出來走走也不是那麼方便,於是整個機程除了上廁所,其餘時間雙腿也沒什麼郁動,小腿的肌肉泵便被關掉,下肢的靜脈血液便會隨着地心吸力向下積聚,令雙腳變腫。再者,機艙內的空氣壓力一般比地面低,亦令腳腫的情況更嚴重。 這情況一般在下機後,當下肢的活動回復正常,腫脹的情況便很快消失,但若積聚的血液過多或過久,便有機會於肌肉內凝成血塊,引致深層靜脈栓塞,若血塊被沖到肺部更可能有生命危險! 因此乘飛機後的腳腫請不要掉以輕心,大家應該於機上設法保持雙腿郁動,並穿上壓力襪幫助血液回流,若發覺下機後腳腫持續不退,便要找醫生檢查,確保安全。祝大家旅途愉快!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糖尿病可致糖尿足

信報 2017-11-23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目的是喚起大眾對糖尿病的關注。 根據香港糖尿聯會的資料顯示,現請本港約有70多萬名糖尿病患者,即每10個人便有一人為患者,患者數目亦有上升趨勢。糖尿病可帶來很多併發症,包括影響眼部、腎臟、心臟甚至周邊血管病變,引致「糖尿足」。 現時普羅大眾對糖尿病的認識日漸增多,但對糖尿足的認知卻不大了解。周邊血管疾病最常發生於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的病人身上。糖尿病有可能引發全身血管病變,患者血管容易硬化,因而影響血液循環,當發生在腳部時便會形成糖尿足。 另外,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持續於高水平,亦會降低腳部神經線的敏感度,令皮膚感覺變差。即使患者的腳部有輕微損傷,他們亦可能察覺不到,令傷口變大: 又或是穿鞋時,即使鞋子不合適亦不知道,增加弄傷機會。而且糖尿病患者的軟組織特別容易受到感染,令細菌滋生,就算是微細傷口亦會容易令感染蔓延,使病情惡化。 糖尿足分為數個階段,病發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漸漸患者走路遠一點會感到小腿疼痛,即間歇性跛行。這階段是治療的黃金期,可用微創血管內手術把收窄或閉塞的血管擴張或打通。手術成功機會極高。若病情嚴重,下肢不動時也會感到痛楚,甚至腳部皮膚出現潰瘍、壞疽,這個時候手術是必須的,仍然可嘗試以微創手術打通血管,若不成功便須以開放式手術重建血管,但通常由於堵塞的血管範圍比較廣,手術的效果便容易出現變數。再嚴重的話甚至需要截肢保命。 要避免糖尿足,要嚴格控制血糖、血壓及膽固醇水平,除了依從醫生指示服藥外,亦要改善飲食習慣及做適量運動,保持健康生活。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治療複雜腹部主動脈瘤

信報 2017-11-09 我們的身體滿布血管,當中最大的要算主動脈,位於人體的胸腔及腹部,不停地隨看心跳擴張收縮,運送血液由心臟到全身各器官。若主動脈壁不正常地擴張便會形成主動脈瘤,較常出現於腹部主動脈。其風險是一旦主動脈瘤破裂,便會大量出血,病人會於短時間內失血致死。 因此,大多數患者會接受微創血管腔内手術醫治腹部主動脈瘤,但一些形狀較複雜的血管瘤未必適合用微創手術而需接受開放式手術,開放式手術創傷性較大,一些身體狀況較差的患者未必能承受。幸而,現時有些鞏固儀器能於微創血管控內手術時使用,令一些本來不能用微創手術又不適合開放式手術的患者受惠。 腹部主動脈瘤患者多為年長人士,男性及有家族史的人患病風險亦較高。現時,醫學界仍未真正了解其成因,但主要與血管退化有關。年齡增長,動脈粥樣硬化及主動脈壁產生過多的溶解酵素等都會令血管壁失去彈性而慢慢擴張,最終血管壁會抵受不住正常血壓而破裂。 大部分腹部主動脈瘤都沒有徵狀,多數於接受超聲波或電腦掃描檢查時偶然發現,若出現腹部及背部痛是則可能是爆破先兆,應立即求醫。 現年60多歲的何先生(化名)曾患有肺癆及接受「心臟通波仔」手術,所以肺功能及整體身體狀況都較差。他於身體檢查時意外發現一個頗大的腹部主動脈瘤,且有爆裂風險。理論上他要盡快接受手術,但由於其血管瘤形狀不能穩固放置支架,故不適合微創手術,他身體狀況又接受不了開刀手術,進退兩難。 幸好在新技術配合下,如今也有辦法。醫生首先在血管内植入支架,即使血管瘤的形状不理想,支架不穩固,但新穎的血管腔內鞏固裝置,就好像螺絲釘般把支架固定於血管壁,何先生於術後3日已出院。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靜脈曲張 診斷與治療新知

信報 2016-11-18 靜脈曲張是都市人常見的血管毛病。醫學界曾估計,現時約兩成的成年人口,受不同程度的靜脈曲張問題困擾。此症雖不會直接致命,但對患者帶來的種種不適和不便,以至對他們生活質素的影響,卻往往非常深遠,臨床上亦有不少患者習慣「死忍」而致病情嚴重惡化,因此有必要為讀者闡釋各種診治資訊。 人體的下肢靜脈有點像活塞的瓣膜,功能是阻止血液倒流,使靜脈像單程路,血液只能流向心臟,不能返向流動。若腿部靜脈瓣膜功能失常,血液便會隨地心吸力向下回流,令靜脈血壓增加,隨之而來的,是腿部靜脈慢慢腫脹彎曲及變形,最終導致下肢靜脈曲張。分為6期 此病臨床上分為6期,第1至3期為早至中期,主要徵狀包括下肢皮膚出現明顯可見的蜘蛛網,或彎彎曲曲的「青筋」,甚至感到小腿腫脹、痠痛,但此階段患者並非一定要動手術。當病情發展至第3期以上,即腳眼位置皮膚變深色,出現痕癢及傷口等病徵,屆時便需及早接受手術,阻止病情惡化。現時的靜脈曲張治療已有很多微創選擇,但臨床上最重要的是,病人必須於治療前接受準確的診斷,讓醫生為不同程度的個案提供相關的治療及護理建議。 要作出準確診斷,醫生要先了解患者病歷,並做臨床檢查,而「多普勒超聲波血管掃描」(Duplex Ultrasound Scan),能準確顯示功能不良的靜脈血管,有助醫生為病人制訂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現時大部分病人在接受治療前,都會以超聲波作詳盡檢查,患者接受掃描期間須站立不動,醫生會在病人腿部不同位置按壓,使靜脈血液流動,以找出有問題的靜脈。現時這類檢查已可在診所內進行,醫生由問症、檢查、掃描到診斷可「一站式」地完成,不用像舊日般,病人要另外到別處掃描,再等候報告。 這種診斷方式其中一個好處是,醫生可第一身地因應出現問題的血管情況,即時計劃治療方案,大大提高治療效果。患者兩難 不過,即使已經確診,許多患此症人士都常面對一個「兩難」:他們既擔心病情繼續惡化會進一步影響活動能力,但另一方面,又憂慮手術後需要長時間休息,影響工作,在考慮接受治療與否,猶豫不決,結果不必要地長時間承受病症帶來的不適與不便,又耽誤了及早治療的黃金時機。 建議病人應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在病情持續惡化前及早介入。現時治療靜脈曲張,無論是傳統的外科切割手術、微創的射頻或激光消融術,以至較新的黏合劑注射等,其原理都是用不同方法把有問題的靜脈清除或堵塞。被清除或堵塞的靜脈都是已失去正常功能甚至是有害的靜脈,即使留在身體,對血液循環已幫不上忙,反而令功能更差。 再者,下肢的靜脈血管像一個網絡般錯綜複雜,其功能是把血液由腿部帶回心臟,但當其中一組靜脈發生血液逆流時,血液便會過量地積聚在小腿,要靠健康的靜脈努力地把積聚的血液帶回心臟。久而久之,本來健康的靜脈,亦會因負荷過重而變壞,加入靜脈曲張的「行列」。 醫生透過超聲波,找出已損壞的靜脈血管,並透過各種方法將之清除、封閉,不但可把血液逆流消除,更可減輕其他正常靜脈的負荷,痛症減少,患者的活動能力亦得以改善。治療後復發機會高嗎? 不少病人擔心靜脈曲張治療後的復發機會。當然,任何手術若不正確地進行,復發率可以很高。因此,有血管外科訓練及經驗的醫生,現時都會於手術前以超聲波作詳細檢查,準確找出有問題的靜脈,以適當方法清除,留下功能正常的靜脈,把復發機會降至最低。以現時之科技,已處理的靜脈再出現一模一樣狀況的機會,可說微乎其微,要知道,我們下次的靜脈血管,並非只有一條或數條,而是個錯綜複雜的網絡系統,即使手術後,餘下本是正常的靜脈,亦可因保養不當而慢慢變壞。無論之前的手術怎樣成功,總也不能保證腿上所有靜脈以後不會出問題。 因此,患者在手術後仍要小心避免風險因素,例如避免長時間站立、做適量的運動、多穿壓力襪等,以減少下肢靜脈長期受壓。無論復發原因是什麼,所有復發的個案都是複雜的,若要醫治,手術前的詳細檢查、全面血管外科技術,以及醫生豐富的臨床經驗,都是少不了的。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手術是科學嗎?

AM 730 2016-09-12 醫學的知識,博大精深,每天都有推陳出新,日新月異的資訊.在醫學院五年的訓練,只是學習基本的理論,實戰經驗要待畢業後,正式接觸病人,在前輩醫生的指導下,才能慢慢地累積.這情況在外科手術的範疇,就特別明顯. 訓練出一位有獨立能力的外科醫生,畢業後動輾需要十年八年,或更長的時間.什麼時候動什麼手術,一般來說,可根據前人的經驗總結,及記載在於文獻上的數據作為參考,形成一套套路.而這些文獻上的醫學資訊,在香港這國際城市,基本上與世界的先進國家,是差不多同步接軌的.因此醫生選擇哪一種治療方案時,必須有理有據,並有文獻上的證據支持,這便是醫學上的「實證醫療」. 一間公司的老闆,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指示員工按他的主意辦事,反正賺蝕都是老闆的.但在醫學上,無論是老闆、上司或特首,也不能要醫生作出一些不合情理的醫治方案.這便是「專業」,而專業的決定是建基於科學的研究及分析之上的.因此專業自主,是一個健全社會必須要全力維護的. 話雖如此,醫學上也總有一些灰色地帶,未有實證作指引.況且科技日新月異,手術的方法跟昔日也大有不同,總不能一本通書讀到老.這些情況,很多時是進退兩難、模棱兩可的. 那便要靠醫生的判斷、風險的管理、及對自己手術的信心,當然亦要考慮病人及家屬的意願.在這艱難情況下的醫治,已不單是科學,更是藝術!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運動員也穿壓力襪?

AM730 2016-09-05 今屆的奧運會,電視轉播了多場比賽,全都精彩萬分。 大家於觀看比賽的時候,又有否留意到, 有不少運動員於比賽期間,雙腿都穿了一對長長的襪子,其中一場中國對韓國的羽毛球比賽,兩位選手都不約而同地穿着了, 究竟這是什麼的襪?為什麼運動期間,已經大汗淋漓,還要用長襪把小腿包起來? 原來這些襪可不是普通的長襪,其設計及原理,跟醫學上常用的壓力襪相類似。這些襪的壓力分佈,是用上醫學上”漸進式壓力” 的原理。 一對普通的長襪,為避免於穿着時滑下,一般會在襪的頂部加壓,但這設計就增加了足踝或小腿血液回流的壓力,不太有利血液循環。 相反地,漸進式壓力襪的設計便剛好相反,當穿着的時候,襪子最緊的地方,是足踝附近的位置,而壓力會逐漸由下而上地減少,這設計可減少積聚於足踝附近的血液,亦有利血液由下而上地回流心臟。 這種設計的壓力襪,醫學上常用於靜脈曲張,或手術後臥床的病人,目的都是幫助他們的靜脈血液回流。 近年,在運動醫學界,就把這種設計,搬到運動員身上,再引申出各種理論上,能增強表現,加速復原,減少受傷,等等的好處。 當然,理論歸理論,穿了之後是否真的能在運動場上跑快點,走遠點,文獻上還未有足夠數據支持。 但各大運動品牌,已急不及待,推出多種美輪美奐,質料上乘的運動壓力襪,固很多專業或業餘的運動員也樂於使用。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隊啤再沖涼 男子「爆肚」狂流4升血

蘋果日報 2016-08-11 夏日炎炎,香港不少人愛喝啤酒解暑。湖北武漢一名綽號「千杯不醉」的趙姓中年男子,早前喝過幾支冰凍啤酒後到浴室洗澡,其間突然肚內感到「爆炸」暈倒,事後證實其脾動脈瘤破裂,短短幾個小時內出血量達4公升,等於人體80%的血液。趙男呼吸、心跳一度驟停。經過搶救,才逃出鬼門關。 55歲的趙男每天都抽一至兩包煙,每餐飯幾乎都喝半斤白酒。早前,趙男改喝冰凍啤酒降溫。上周五晚,他在吃晚飯時喝下三支啤酒,然後去洗熱水澡。當趙男將花灑對着腰腹沖洗時,突感渾身疼痛,拼命爬到門外就暈倒,家人發現,即將其送到家附近醫院。 趙男被送到醫院時,已經處於休克昏迷狀態,呼吸、心跳一度停止,經過半個小時的急救才恢復心跳。由於病情嚴重,被緊急轉到武漢市中心醫院。 由於臉色慘白,醫生從其肚裏抽出的血是不凝血,故確診其為失血性休克、腹腔內大出血。醫生見情況危急,遂決定打開其腹腔,即有鮮血湧出。 醫生一面邊輸血,一面找出血部位,最後發現在脾門附近有個蠶豆大小的動脈瘤破裂出血。經兩個小時治療,終於成功止血,將趙男從鬼門關邊緣救回一命。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表示,血管瘤是血管不正常脹大,若血壓大幅度波動,都可能血管瘤破裂,造成流血不止。謝醫生指,病人如已有高血壓,加上飲啤酒和沖熱水涼,不排除令體內的血管瘤破裂。病人脾動脈破裂,血液會留在肚內,而不會從口、鼻、肛門等位置流出。雖然病人流了4公升血而不死,謝卓華指是醫生一直為其輸血,維持其生命。 謝醫生又指,由血管瘤一般只有2至3厘米,除非病人瘦削或者血管瘤位處主動脈位置,故一般未必容易透過摸肚發現,只能透過掃描才能發現血管瘤。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香港是醫療品牌

AM730 2016-08-01 經常有香港境外的病人,特地來香港求醫做手術,有的是在國內工作的外籍人士、有的是國內居民、澳門居民、也有些是已經移民外地的香港人,即使山長水遠、長途跋涉,費用也不特別便宜,他們也要選擇香港作為他們動手術治病的地方,把健康與生命交托,原因為何? 香港的手術醫療水平,是否世界頂尖、傲視同儕、我不敢說,但可以肯定的是沒有「落後大市」。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外科醫生要接觸世界先進的醫療技術及知識,可說是易如反掌,在香港舉行的國際醫學會議,多不勝數;差不多每位外科醫生都曾到其他國家觀摩學習,眼光及思想都是國際化的。而香港的醫療語言,仍是以英語這國際語言為主,故醫療水平要與國際接軌,絕不困難。這些我們行內習以為常,看似芝麻綠豆的東西,看在病人眼中,就是信心的來源。 即使醫生信得過,那醫院呢?打針的護士呢?化驗室的技術員呢?注射的抗生素呢?手術室的儀器呢?醫療系統環環相扣,莫說是行外人,即使是醫生也沒可能事事過問,親力親為。這些事情,病人信任的就是「香港」這個品牌,他們印象中這品牌下的各行各業,無論是法官丶警察、醫生、護士或記者都是專業、廉潔及可信的。這品牌的正面形象,並非一朝一夕而成,是源自長久以來香港健全的社會體制,一點一滴地建立的。希望日後的社會改革,不會影響這品牌的形象。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醫生信得過嗎?

AM730 2016-07-18 任何手術,必有其風險,醫生竭盡所能,也只能降低風險,不可能完全排除,這是殘酷的現實。最好的醫生,也總有手風不順的時候!手術本身就是個有風險的活動,病人若接受手術,就要接受有併發症的可能。 病人既然明知有風險,也願意接受手術,背後包含着一份信任;相信醫生所作的決定,都是為病人着想,不會胡來。可有想過,這份信任從何而來? 醫生與病人之間的溝通,是建立互信的第一步,醫生的談吐、眼神、身體語言等,都能影響這份互信。一位來匆匆去匆匆,花多點時間解釋也不願意的醫生,很難令人相信做手術時會仔細無遺。很多人看醫生,喜歡找相熟的,熟人介紹的,或有口碑的,就是希望容易點找個「信得過」的醫生。 不是每個病人都有相熟的醫生,有的從外地來港,有的在公立醫院,即使不認識醫生,甚至誰是操刀的醫生也未必知道,他們就是自然地「信」。其實他們信的,不單是醫生,而是整個醫療系統,社會體制。他們知道手術是會有專科醫生負責,而專科醫生是需考核的,考官不能賄賂,因為有ICAC維持廉潔,故合格的醫生會有一定水準;偶有失德亂來的醫生,專科醫學院會把他除名,以後不能動手術;嚴重點的,醫務委員會會把他除牌,醫生也當不了。故亂搞的醫生便少之又少,病人便傾向信任醫生。這些事情,沒有關係可搞,特首也控制不到。醫患互信,是建基於健全的社會制度!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