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空氣」?

AM730 2016-07-04 我們時刻都呼吸著,並賴以為生的空氣,竟然可以是致命的元兇? 這可不是偵探小說裏的橋段,而是實實在在的醫學病理。早前的港聞版,某醫院就公佈了一宗醫療事故,一名病人於拔除置於頸部靜脈血管內的喉管時,懷疑意外地令空氣進入靜脈,並出現致命的栓塞併發症。事件仍在調查中,不便評論,但不仿認識一下甚麼是「栓塞」? 我們身體血管系統的構造,是為了運送液體狀的血液而設的,血液會把所需養分帶到身體各處的細胞,再把排出來的廢物帶到適當的器官清理或排走。在正常的情況下,人體的血液必定是處於液體狀態的,若有固體或氣體的物質出現於血管內,血液循環必定會受到影響,後果是可大可小的!這些異物會堵塞着血管,令部份細胞接觸不到血液而出現問題,醫學上稱之為栓塞(Embolism)。 最常見的栓塞,是來自自身血液凝固後產生的血塊,因此有些高危病人,會使用一些「薄血藥」,令血液不會那麼容易凝固,避免血栓出現。 栓塞一旦出現,引致的併發症,視乎什麼樣的器官受到影響。一般來說,動脈系統的栓塞,可引致心臟病、中風、內臟器官缺血等問題,而靜脈系統的栓塞,最常見的是下肢深層靜脈形成血栓,令腿部腫脹疼痛,若血栓被沖致肺部,呼吸系統便會出現問題。前文所提及的「致命空氣」,便是因大量空氣經過頸部的傷口進入靜脈系統,再流到肺部血管,令肺部失去換氣的功能。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腳趾變黑了

AM730 2016-05-23 80多歲的李婆婆,即使年紀大,卻行動自如,雖然日常沒有什麼運動,但每天仍然在家來去自如,買餸煮飯不成問題。 他數月前發覺左腳第二隻腳趾有點疼痛,以為只是不小心撞傷,並不以為意,食點止痛藥便算,但慢慢地腳趾尖竟變黑,他又以為只是撞傷後的傷口,只是胡亂地塗些藥膏,怎知情況不但沒有好轉,甚至變黑的情況蔓延至整隻腳趾,而痛楚亦越來越嚴重,痛致晚上睡覺也睡不了! 李婆婆很怕到醫院及見醫生,故一拖再拖,并沒有把病情告訴家人,直至他真的忍無可忍,並發現其他腳趾也開始變黑,才開始認真求醫。 幾經轉折,最後由血管外科醫生診斷出,他左腳的動脈血管有慢性阻塞,以致血液未能有效地運送至腳部,腳趾便因血液供應不足而慢慢地壞死,情況就好像一棵樹的樹枝在養分供應不足的情況下枯萎一樣,醫學上稱之Gangrene「壞疽」。這是下肢血液嚴重供應不足的警號,若未能夠及時動手術去增加血液供應,壞死的組織會進一步增加,甚至引致感染,截肢便在所難免。 雖然李婆婆及其家人很擔心這麼大年紀去接受手術,但其實現今的血管手術,大多能以微創方式進行,一個細小的傷口及輕量的麻醉,再配合血管腔內手術的特別器材及技術,便有機會把阻塞的血管通開,即時是年紀大,手術成功率也是相當高的。總比無止境地痛下去及截肢好吧!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九十歲動手術(下)

AM730 2016-05-16 替90多歲的病人做手術,在現今香港,人口老化的情況下,絕不罕見。而腹部主動脈瘤, 若體積達五公分或以上,便有機會爆破,情況就好像一個置放於肚裏的計時炸彈般。若這炸彈是在90多歲的病人肚中,要把炸彈清除,便絕不簡單,做的話,害怕病人支持不了手術;不做嗎,又不知道什麼時候爆破,寢食不安。 這情況對於家人及病人,是一個兩難的決定,決定不了,很自然便是詢問醫生意見。一般來說,這類手術的風險在於兩方面,一方面是外科手術程序、步驟、及儀器方面的風險,例如流血、傷口發炎、血管栓塞、置入支架閉塞或鬆脫等。這方面的風險,可以由有經驗的外科醫生、先進的儀器、適當的手術步驟去降低的。例如,現今的腹部主動脈手術,已經不需要在腹部開大傷口去切除血管瘤,只需要在大腿血管開兩個小洞,以微創方式置入人造血管支架,便可避免血管瘤爆破,手術風險大大降低,康復時間亦大大縮短。 第二方面的風險,是因病人本身身體狀況,於手術後引發併發症,例如心臟病、中風、肺炎、腎衰竭等。這方面的風險,跟病人自身的健康狀況有直接關係,故百病纏身的,年紀老邁的,無論動什麼手術,也屬高危,這些風險也是外科醫生最難控制的。但適當的手術程序,例如微創血管手術、甚至以局部麻醉方式進行,手術後到深切治療部護理等,也可把併發症的風險降至最低。 只要適當地安排,90多歲動血管手術,也是可以的。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九十歲動手術(上)

AM730 2016-05-09 在新聞中看到英國國民大事慶祝他們女王的90歲大壽,的確,能健康活到90歲是值得慶祝的。其實在香港,90多歲的老人家,比比皆是,但在醫院遇到的,大多是健康有點問題。 最近收了一位九十多歲的婆婆,是長期煙民,那時開始吸煙她已經記不清楚了,故已患有慢性肺氣腫多年,走路快點也會氣喘,上樓梯也上不到一層。 她在作身體檢查時,無意中發現肚內的主動脈血管,不正常地擴張了,由正常的兩公分直徑,擴張至七公分。情況就好像把氣球不斷吹張直至爆破,體積越大,爆裂流血的機會越高。一旦爆裂,是百分百致命的。這情況,醫學上稱之為「腹部主動脈瘤」。 正常的的醫治方法,是接受手術修補血管瘤,雖說現今的手術,大多以微創方式進行,手術風險大大降低,但在90多歲的病人身上動手術,總是有很多變數的,況且婆婆的呼吸系統問題極不理想,稍有點感染或痰阻塞,也可有生命危險的。若您是婆婆或其家人,你會接受手術嗎? 大家意見紛紜,有的說都90多歲了,還想一百歲嗎?還是順其自然吧!萬一手術有什麼差池,出現併發症,死可不怕,最怕受苦啊! 有的說可以醫的為什麼不醫,難道等爆破了流血時才動手術嗎?況且每天帶着計時炸彈,不知何時爆,什麼也做不了,像在等死,這才最受罪! 正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醫生,你有什麼建議呢?…………待續。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醫科的壓力

AM730 2016-04-25 最近發生多宗學生輕生事故,已不局限於中小學生,甚至有大學生,醫科生等。這些悲劇的發生,必有其背後的原因,但或多或少也跟壓力有關,故社會上已有很多討論,去研究怎樣減輕中小學生的學習壓力,這是正確方向。但去到大專院校,尤其是醫學院,就不可能沒有壓力了。 第一天踏進醫學院,就注定一生人也要面對無窮無盡的壓力,未畢業時要面對大量的學習及考試壓力,雖說能考進醫學院的,個個都是尖子,但無論你怎樣聰明,要把博大精深的醫學知識都學懂才進試場,基本上是沒有可能的,五年的醫科訓練,就是於一個又一個患得患失的考試中渡過,過不了關,便要重讀,甚至退學,你說壓力大不大。 不要以為畢業後便可輕鬆過來,若要成為專科醫生,又要再經過六到八年的專科訓練,期間又是大大小小的考試,但更恐怖的是,這個階段的醫生,大多要輪班當值,他們連睡覺的時間也不夠,更不用說讀書溫習了。 就算不理考試,工作上的壓力也可把你拖垮,門診有看不完的病人在輪候,看得太快,好像有點馬虎;不夠快嗎,又真的完不了。替人家動手術,生死一線,稍有差池,自己不好受,家人會投訴,管理層會怪責。 到成為專科醫生,做手術之餘,又要帶新人、做研究、搞行政,見護士多過見老婆,又輪到妻兒投訴了。 頂住壓力,守住專業精神,其實每個行業也一樣,這便是香港。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血管手術的原理

AM730 2016-03-07 當一條埋藏於地下深處的舊水管快要破裂或閉塞時,你會怎樣修補呢?最直接的方法,是在有問題的水管上方,把地面鑽開,令水管露出,並把它拆掉,再換上新的水管。但要是水管位於地下很深的地方,又或是附近有很多重要的喉管,地面是一些重要的交通樞紐,那麼換水喉這工程就頗麻煩了! 傳統的血管手術 就是用上這個原理,用手術刀把皮膚割開,再避開重要的器官,找出有問題的血管,把它切除,然後換上新的血管。但這種方法無可避免地需要一個較大的傷口,容易對身體造成很大的創傷,很多病人根本接受不了這類型的手術。 有沒有想過,不用鑽地,不用把舊的水管拆除,也能把它修補? 如果可以在舊水管裏面,置入一條新的水管,把舊的取代,舊水管便不會爆破;若是水管閉塞,在水管內置入一些儀器,把引致阻塞的雜質清除,便不用把舊的水管拆除,而可繼續使用。 這便是現今微創血管手術的原理 ,一般會在一些比較接近皮膚的血管 用幼針刺出一個小洞,再放入導線、導管,並沿着血管到達有問題的血管,再打開球囊把血管擴張,或置入支架 、人造血管等。其好處是傷口細小,不用把血管切除,手術創傷性大大減低 。因為這類手術是於血管內進行,故稱之為「血管腔內手術」。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放血」有用嗎?

AM730 2016-02-29 在治病的過程,要根治病情,必須要對症下藥,從問題的源頭着手,否則,病情只會不斷復發,甚至惡化,影響健康。 李女士患有靜脈曲張問題多年,下肢的一組靜脈血管失去正常功能,令血液由上而下倒流至小腿及足踝,本已習以為常,一直沒有認真求診,但近年不適的感覺越來越嚴重,腫脹、酸軟、抽筋等症狀每天都出現。 由於小腿的靜脈血管總是脹脹的,她以為那便是問題所在,殊不知血液倒流的源頭,是隱藏於一些看不到的地方,有人建議把小腿脹起靜脈血管裏面的血液釋放出來,便能解決問題,她亦深信不疑。 於是她真的去接受「放血」治療,把小腿上脹起靜脈血管刺破,每次放出數十到數百毫升的血液。放血過後, 症狀初時是有舒緩的,原本脹起來的血管看來亦退了些 ,但可惜數星期後又再故態復萌,經過十多次的放血治療,仍然看不到曲張的靜脈消失,反而多了頭暈氣喘的症狀,而曾經放血的位置甚至出現傷口。 後來經過專科醫生檢查,發現頭暈氣喘的症狀,是因反覆放血引致貧血而起的,而放血亦只是短暫舒緩症狀 並沒有觸及根源的靜脈曲張問題,故復發是必然的。 後來他接受了超聲波檢查,找出了隱藏着有血液倒流的靜脈,再以微創血管手術,從根源着手把有問題的靜脈清除,以改善腿部的靜脈血液循環,這樣才可以從根源着手解決問題,以保持身體健康。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尋根究底 治病之道

AM730 2016-02-21 李小姐數年前發現雙腿的皮膚無緣無故出現濕疹,並時有痕癢的感覺,皮膚痕當然以為是皮膚問題,她便到皮膚科醫生處取了些止痕藥膏,痕是減了些,但是濕疹退了又很快重現,甚至範圍越來越廣。她又以為是自己皮膚敏感,更進一步使用了些抗敏藥物,並且進行了一系列的免疫系統檢查及皮膚組織化驗,但都找不出原因,她只好認命,自責是自己皮膚不好。於是處理這些濕疹,把雙腿用衣服小心遮蓋,以免別人發現,便成了她生活的一部份。但問題並沒有因此而解決,甚至變本加厲,濕疹越來越嚴重,皮膚變深色,雙腿也越來越不適。 後來她找專科醫生尋根究底,最後竟發現問題源自她雙腿的靜脈血管,一組本來把血液由腿部運送至心臟的靜脈血管,功能上出了問題,令血液反方向由上而下倒流至小腿,引致小腿的靜脈血壓過高, 壓力會傳至皮膚血管,令皮膚出現慢性發炎。 他根本就不是有什麼皮膚病,討厭的皮膚濕疹,只是隱藏着的靜脈問題的表面徵狀,所有針對皮膚濕疹痕癢的治療,都是治標不治本, 並沒有觸及問題的核心。 李小姐後來接受了微創靜脈曲張手術,把有問題的靜脈血管清除, 令血液循環回復正常,他皮膚上的濕疹便慢慢退掉,但深了色的皮膚卻是永遠的。 在醫學上,把病情分析,尋根究底,找出那些是表面症狀,那些是深層次的問題,逐一處理,才可把病情根治。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壓力襪泵血上心 靜脈曲張宜慎選

AM730 2016-02-04 年壓力襪的使用漸漸普及,既有跑步及行山人士歡迎的「運動型」,亦有愛美一族使用的「瘦腿型」。有外科專科醫生指出,其實這些普及型壓力襪的原理,是沿自傳統用於控制靜脈曲張的「醫用型」壓力襪。其特點是使用「漸進式壓力」,壓力由腳跟開始向上順着小腿及大腿方向逐漸遞減,即在腳跟位置之壓力為最大,而在小腿或大腿位置壓力為最輕。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表示,上述普及型壓力襪的原理,是仿效足部活動時,小腿肌肉收縮及放鬆,將血液向上排走,避免血液在小腿及足踝位置積聚,加速下肢血液回流至心臟,減少下肢靜脈承受壓力。「一般來說醫用型壓力襪,是用於靜脈曲張及蜘蛛網狀靜脈等患者,具紓緩症狀、減慢病情惡化功用。由於此類襪壓力較大,最好由醫護人員處方後才使用比較安全,而包裝上亦會註明該襪所提供之壓力度數,確保妥善使用。」謝卓華說。穿緊身襪或有反效果 曾有靜脈曲張的患者,以為穿一對「緊一點」的襪也有同樣效果,結果令血液循環更差,足部發脹。謝解釋,這是因一對普通襪設計最緊的地方,一般是在襪頂,即大腿或小腿位置,這樣便會令足部血液回流更困難。早前亦有報道指,有人因長期穿着設計不當的美腿壓力襪,反而令靜脈曲張更容易出現,就是這個原因。 非醫療用的壓力襪,一般壓力比較低,但其原理都是使用漸進式壓力,幫助血液循環。穿着運動壓力襪,理論可支援及承托肌肉、減少肌肉震動,從而減低運動時的疲勞和勞損,以加強運動效能;亦可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有助排走肌肉因運動產生的乳酸,減低疲勞。 但現今的數據只能證明穿着後可減少運動後之肌肉痠痛,加快復元。至於能否跑「快點遠點」、提升耐力表現等問題則存疑。但因設計精美,單是「型點靚點」已足以令運動型壓力襪大受歡迎。至於瘦腿型壓力襪,暫未有任何數據支持。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什麼是血管外科?

AM730 2016-01-25 最近在醫管局的報告上提及到「血管外科」這個名詞,大家可能可能會問︰「血管手術?是不是跟心臟手術有關?」答案是:「不是」。借此機會說明一下,什麼是血管外科。 心臟手術所涉及的範圍,包括心血管手術及心肌手術等,多由心胸肺外科專科醫生或心臟科專科醫生處理;而人體全身的血管包括動脈及靜脈,除了涉及頭骨內及心臟上面的血管,其他絕大部份的血管如需接受手術,一般都由有血管外科手術經驗的醫生處理,在行內稱之為「血管外科」醫生。 常見的血管外科手術,包括腹部主動脈瘤、主動脈阻塞及狹窄、周邊血管動脈瘤、頸動脈阻塞及狹窄、靜脈曲張、深層靜脈栓塞,以至因意外導致的血管大量出血等。可以想像血管的手術,稍有偏差,處理不當,後果是可以很嚴重的。 隨著醫科技的演進,現時的血管外科,可說是集合了技術與科學的臨床專門醫學。醫生不單以傳統「開刀」方式從事大型手術,亦結合各類嶄新儀器,以微創方式以針孔般的細小傷口,以各式血管內導線、導管以及血管支架等,在血管腔內進行手術以減低風險,並提高治療效果。但醫生所需掌握的技術及知識亦需要更多,故這方面的發展是越來越專門的,目的是令病人的健康更有保障。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