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的「計時炸彈」:腹部主動脈瘤

AM730 2015-10-05 七十多歲的黃伯伯,最近接受身體檢查時,意外發現腹部長有一個血管瘤。這類「瘤」並非一般所理解的癌症腫瘤,而是因為血管異常擴張所形成。這類血管瘤個案一般並沒有明顯症狀,臨床上通常是患者接受身體檢查時發現。正常情況下,血管的闊度約為兩公分左右,以黃伯伯為例,其血管瘤的直徑至大於6公分;為安全起見,醫生即時安排他接受手術治療。 若腹部主動脈瘤的體積,大於5公分或以上,由於有破裂的風險,一旦破裂更可能令患者致命,醫生一般會建議患者接受預防性的手術。醫生會先透過電腦掃描檢查,掌握血管瘤的實際位置及體積。 過往,這類個案多需要透過開放式的手術作治療,開刀將受影響的血管切除,再更換新的人造血管,由於手術創傷性高,並非所有病人的身體狀態足以應付。至於現時的微創手術,只需在患者的兩邊大腿上開出小孔,再將相關的手術儀器及人造血管支架置入體內,手術創傷性大幅減少。 黃伯接受了微創手術將身體內的「計時炸彈」順利拆除後,心情輕鬆了不少,更馬上相約家人去旅行慶祝呢!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我要最新的治療嗎?

AM730 2015-09-21 最近有不少病人到來詢問以「膠水」治療醫療靜脈曲張的方案,就讓我們在此探討一下吧!現今醫療科技日新月異,靜脈曲張治療的選擇方案亦愈來愈多,微創手術除了射頻及激光外,近年亦有「醫用結合劑」的出現,其原理如強力膠水般,將有問題的靜脈內壁黏緊封閉,以避免血液倒流出現。病人手術時的痛楚及所需要的麻醉都可進一步減低,可謂微創中的微創!那為甚麼還不全面使用呢? 且慢!香港是個開放的市場,醫療儀器方面亦不例外,許多新的治療技術,在歐美等地經安全測試後,便可率先引入。但由於這些新的治療方式在臨床應用上仍未普及,很多研究仍在進行中,還未有長遠的數據作參考,使用與否,往往需要由醫生負責把關,按病人的實際情況與需要,安排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而「最適合」的治療,並不一定等於是「最新」的治療。年紀較輕的靜脈曲張患者,為避免長遠復發機會,可選擇射頻或激光靜脈腔內消融術,甚至傳統手術;而年紀較長的,可不用太擔心其長遠的復發機會,便可考慮接受結合劑治療。事實上,更新的治療還在推出,市民在接觸到這些資訊時,記住保持客觀,多點發問,勿被誤導。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上樓梯,小腿痛

AM730 2015-09-15 除欣賞最愛的英超聯賽外,五十多歲的張先生亦喜歡落場踢球,熱情從少年時代至今從沒間斷,但隨著年紀漸長,過往在球場埋身肉搏的場面已不復見,在有限體力下,只能間中與好友相約「踢衛生波」;本身既是煙民、又有高血壓問題的他,最近發覺自己在跑動時,雙腿很快便感無力,不禁自問︰「難道身體已經老化到這個地步了嗎?」不過,事實似乎不是這樣。 後來張先生更發覺上樓梯時小腿很快便無力,在家人勸說下才肯求診,經血管外科醫生診斷後,發現他兩邊大腿中段的動脈血管,出現收窄現象,相信與其多年的吸煙習慣及高血壓問題、導致血管提早老化有關。 這類個案屬典型的「間歇性跛行」,有幸地張先生的情況並不算太嚴重,只在運動或上落樓梯時,才因下肢動脈供血不足而感到不適,暫時並無危險。但他覺得不能在球場上奔馳是很大的損失,選擇接受微創血管手術,以「血管成型術」的方式將其收窄的大腿動脈血管撐開,改善血液流量,令其雙腿無力的情況得到紓緩。 然而,在本港不少此類疾病的患者對於手術始終存有一定抗拒, 相比起西方國家,患者普遍較著重自己的活動能力,通常都選擇及早接受治療,令生活質素得到維持。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腳趾上的傷口

AM730 2015-08-31 七十多歲患有糖尿病的周婆婆,最近數年發覺走路時右腿經常感到沒力,她一直以為年紀大就是這樣,沒有理會,反正影響不是很大,走路少點便是。直至數月前發現其右足的拇趾出現傷口,而且已近瘀黑,家人知道後,連忙帶她來求診,經檢查後,始發現婆婆的問題源於「足部動脈血管阻塞」,需安排手術治療。 「足部動脈血管阻塞」通常是一個慢性的血管阻塞毛病︰患者因動脈血管硬化,血管壁變厚,形成血管狹窄,甚至閉塞,影響供血至下肢肌肉與皮膚。在供血不足下,即使輕微損傷,傷口也可能因缺血而不斷惡化,演變成壞疽、潰瘍、甚至需要截肢。 不少長者都好像周婆婆般,若拖延至病情嚴重時,才肯求診,在這個階段,血管外科醫生通常需要透過微創手術,將阻塞或狹窄的動脈血管,以「血管成形術」將其「打通」,但病情越嚴重,手術難度就越高;若通不開,甚至需要以「搭橋」手術,重做新的血管。 幸好周婆婆於接受下肢動脈「通波仔」手術後,下肢供血增加,不單傷口慢慢愈合,甚至走路時的腳痛無力情況,也大大改善。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 。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可疑的足部傷口

AM730 2015-08-24 八十多歲的王伯,數年前因下肢靜脈曲張來求診,考慮到病人年紀不輕,病情不太嚴重,建議可暫作觀察,但同時叮嚀他和家人要多留意雙足情況,若有任何可疑病徵或惡化,應及早覆診。 數年過去,王伯最近再次由家人陪同回來,但行動開始不便,須以輪椅輔助,而足部問題亦明顯嚴重多了︰他的足部皮膚布滿啞色傷口、水泡,並非常痕癢。經檢查後,發現他的靜脈曲張病情已進入皮膚濕疹及慢性潰瘍的後期階段。 為使情況盡快改善,王伯及其家人已主動要求安排手術治療。雖然王伯已年屆八十,但身體狀況並不太差,以微創方案進行手術還是可行的。但因病情嚴重,已出現潰瘍,加上王伯行動不便,手術後的護理,如清潔傷口、包紮等,是很花工夫。本來計劃把王伯留院觀察數天,跟進其足部傷口,怎知他說在醫院睡得不好,堅持回家。那洗傷口的責任就要交給家人了,對家人來說也非常擔心呢! 約八至九成原因不明的足部傷口,都是與血管問題有關。因此,本身有各種風險因素的人士,更應特別留意足部皮膚狀況,若出現腿部血管腫脹、下肢靜脈浮凸、足踝皮膚變色,以至足部皮膚長期痕癢及傷口等,為自己及家人,都不應掉以輕心。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血管微創手術 影像配備不可少

AM730 2015-07-06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外科醫生於診斷及手術時,基本問診及身體檢查當然是必須; 但隨著科技進步,適當地使用儀器及科技去輔助,已是少不了的日常運作。 就如微創手術,跟傳統開放性手術最大的不同,在於醫生不能「面對面」看著傷口進行手術。亦因如此,良好的影像儀器,絕對是微創手術的必須配套。在腹部或腸胃手術中,醫生可透過細小的內視鏡頭,看到肚裏或腸內情況,再準確地治療。但在微創血管手術,血管內的影像,鏡頭就用不着了;要以顯影劑,透過注射及X光機,把有問題的血管顯示出來。現時不少手術室,已設有這類造影性能良好的X光機,供血管外科手術時使用。 除此以外,超聲波掃描在現今血管外科,已是少不了的配套,其最大優點是其方便及流動性。過往的超聲波機,體積大如一部銀行櫃員機,只在醫院才可使用;但現今部分型號,大小僅與一部手提電腦相若,影像的質素亦很不錯。 因此現在很多時於診症、巡房、以至手術都,醫生都會備有一部超聲波機,隨時可看到血管的影像。就如在靜脈曲張的微創手術,整個手術都是於超聲波的監察下進行的。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血管手術也微創?

AM730 2015-06-15 近年微創手術在各範疇大行其道,無論是規模較大的大腸、食道手術,至中小型小手術如盲腸炎、疝氣等,也傾向以微創方式手術。相比傳統開刀,微創手術的傷口較細小、術後痛楚程度減輕、傷口愈合及康復需時較短。比較有趣的是,當醫生向病人提及血管手術也可以微創方式進行時,他們會覺得難以理解︰「相比起其他主要器官,血管體積這麼小,手術還能怎樣『微創』呢?」 傳統血管外科手術,通常涉及修補、切除、接駁,以至更換人工血管等步驟;無可避免地,手術的創傷亦相對較大。隨著更精密的儀器面世,現時曾接受血管外科訓練的外科醫生,只需在股腹溝的動脈穿刺小洞,便可在X光影像監察下,將長而幼細的儀器放入,再按手術性質,將血管擴張、打通、修補及封閉等,以達到治療的效果。這便是所謂的「血管腔內手術」,是血管微創手術的基本原理。 無論微創科技怎進步,也不能完全取代開放式手術,故現在有專門為血管外科而設的「混合」型手術室,讓醫生同時使用開放及微創技術,而不受場地及器材限制,提供最好手術方案。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糖尿足勿輕視

AM730 2015-06-08 60歲的周先生是「三高」(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膽固醇)患者,更曾因心臟病入院接受手術。正當他出院回家休養,覺得身體漸康復時,偶爾在街上逛逛,卻感到右腳麻痺痛楚。某天他剪腳甲時,不慎弄損右腳腳趾,但兩個月後,傷口仍未痊愈,甚至有惡化跡象,憂心下求醫,經檢查後發現其右腳正出現俗稱的「糖尿足」問題。 糖尿病患者受血糖指數高企所影響,下肢神經線的敏感度下降,容易令足部受傷而不自知,加上血管收窄導致供血不足,傷口難以愈合,若再有細菌感染,及缺乏適當護理下,有機會出現潰瘍或壞疽,臨床上更有患者需切除足部壞死部分,甚至要切除腳趾、腳掌或截肢保命。 周先生被轉介到血管外科醫生處檢查,發現其下肢血管堵塞狀況頗嚴重,需接受微創血管腔內手術,以「血管成形術」將收窄或閉塞的下肢血管「打通」後置入支架,改善血液流量。腳趾傷口於手術後個多月愈合,走路時腳痛無力情況亦消失,但周先生仍需控制「三高」,從根本改善問題。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小腿無力︰血管警號

信報 2015-06-05 腳痛是很常見的健康問題,但你是否知道腳痛可能與動脈血管阻塞有關? 年逾60而又有吸煙習慣的周先生,前陣子發現自己走路時,總是腳麻無力,多走兩步便痛得一拐一拐的,特別是上樓梯或斜路時,情況更為明顯,要不時停下來休息一會,待痛楚減退,才可繼續上路。 最初以為「腳痛醫腳」便可,但經過多種檢查及治療,情況並無好轉,亦找不出問題根源。幸好有醫生發現他下肢的脈搏非常弱,再轉介給我,經問診及多種血管檢查後,發現周先生患的是「間歇性跛行」。他的腳痛並非因為骨骼或其他神經問題,而是血脂積聚於動脈壁,導致血管狹窄或閉塞,帶氧血液不能暢通流到腿部,血液供應不足下令走路時腿部劇痛不已。 最典型病徵是患者在靜止時並無異,但每當行走若干路程時,下肢肌肉便會開始疼痛,甚至劇痛至不能行走,停下稍事休息後痛楚會逐漸消卻,但再次行走一定距離後腳痛又會出現,而主要疼痛處多為小腿肌肉位置。 有研究顯示,約三成病人的走路距離會愈來愈短,有半成可惡化至出現潰瘍、壞疽,甚至須接受截肢手術。但須注意腳痛成因眾多,如皮膚、筋骨、神經等因素均可引發腳痛,並不一定與血管收窄有關,須作適當檢查診斷。 若是由動脈血管阻塞所引起的腳痛,須透過適量的帶氧運動來改善病情。運動治療不但有助擴張周邊較細的血管,且能刺激血管增生,改善下肢血液的輸送情況。 當運動與藥物治療無效後,病人便須考慮接受「微創血管腔內手術」治療。一般做法是先於下肢開一小洞,再放入長導管以擴張及打通原來收窄或阻塞的血管,有需要時會用到支架來維持血管暢通,從而增加血液流量。面對更嚴重的血管阻塞情況,甚至會以「搭橋」血管外科技術植入人造血管,使血液繞過原來的血管阻塞處從而改善病情。 周先生於局部麻醉下接受了微創血管腔內手術,術後兩天便可如常活動,一個月後已可再晨運,不再是「跛子」了。他還要做的,就是馬上戒掉吸煙習慣,防止血管健康繼續受損。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長期站立容易致靜脈曲張服務業員工需要「再坐一會」

工聯雙月刊 206期 2015-06-03 你的工作是否需要長期站立?雙腳有沒有感到易疲累?腿部血管會否明顯浮現?若出現這些問題,你便可能患上靜脈曲張,嚴重者更會出現長期慢性潰瘍,需要做手術處理。預防勝於治療,醫生建議僱主應讓員工「再坐一會」,給予員工合理休息時間,這可有助減少病患出現。多個行業員工皆有機會患上 近年零售業及飲食業工會皆反映,不少從業員因工作關係需要長期站立,最常見出現腳部疼痛及靜脈曲張等問題。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指出,不單零售及飲食業員,他所診治的靜脈曲張病人可謂來自各行各業,還包括廚房、空姐、紀律部隊、教師、護士等,由於他們皆需要長期站立,但未有適當預防及治理,故往往較易出現靜脈曲張。 謝卓華解釋,正常來說,腳部的靜脈血管功能是將血液由下而上帶回上心臟。靜脈內的活瓣結構是令血液向上而不會倒流,但若經常長期站立十多小時,血液便會傾向「跌返落去」,令血管受好大壓力。若血管內的單向活瓣長期受壓,當活瓣較弱或不能緊閉時,便有如將血管「打開晒」。人一站立,血便好像瀑布似的倒流回小腿部分,令腿部血管受壓膨脹,這正是靜脈曲張成因。靜脈曲張分六期 靜脈曲張病況可以分六期,血管起初如蜘蛛網紋出現,慢慢脹起,之後「一舊舊」如蚯蚓狀,腳部會腫脹;到第五期開始有濕疹痕養,最後甚至出現傷口潰爛。謝卓華指出,有關症狀是會慢慢演變,在首三期可能會以年計,但一到第四期後,病情會在短短數月出現較快變化。 謝卓華表示:「唔少病人求診時已經到第四期,甚至出晒血!」因為好多人起初認為血管出現蜘蛛網狀是小事,只是外觀問題,拖延治理,到第四期開始先關注。 治療方面,謝卓華表示,早期可用非手術方法舒緩治療,如藥膏及醫療用壓力襪,利用外來壓力將膨脹血管按平,加上腿部郁動,將血液帶返心臟,不讓血液積聚在腳眼附近;但若到後期,則需要利用傳統外科或微創手術,利用切除或永久閉塞方法,清除損壞了的血管,保留狀況良好血管,這有助血液回流到心臟,減少腿部血管壓力。「老闆應避免令員工受不必要的辛苦!」 若工作性質是需要長期站立,那怎麼辦?謝卓華醫生提醒打工仔女,要保持腿部郁動,最好能多坐下休息,這可減低血液積聚腿部,減輕血管壓力。他強調:「老闆應避免令員工辛苦,應容許他們坐下及行下。」 站立太久會令腿部會易疲累及腫脹;夜晚甚至會出現抽筋。主要因為乳酸積聚在小腿,但因靜脈功能較差排不走,若有正常腿部郁動及休息,便有助靜脈血管帶走肌肉所產生的廢物。謝卓華表示,明白部分僱員難以有休息時間,故有以下建議: 靜脈曲張共分六期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