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人手

AM 730 2021-05-21 政府計劃免試引入海外醫生,期望紓緩醫生人手短缺問題。從管理角度,以此方法去改善醫生的供求情況,實在無可厚非。而坊間亦有很多討論,說現時手術排期長,增加醫生便能縮短輪候時間。真是這麼簡單嗎? 現時看到政府的政策,似乎引入的醫生不少是非專科醫生,在香港仍需要接受專科訓練,才能成為有自主能力的專科醫生。那麼這便不是簡單的人手供求問題,讓我跟大家分析一下。 以外科手術為例,有資格”操刀”去負責手術,一般也需要從醫學院畢業後,接受最少四至六年的專科訓練,若牽涉一些複雜的手術,往往要十年以上的培訓。而受訓中的醫生,需要每年呈交參與手術的數目,這數字是不能少於專科醫學院所訂明的下限,以確保質素。 即是說,一間醫院能訓練出多少名外科醫生,是受限於該醫院的手術數目,筆者曾經擔任外科專科醫學院委員一段長時間,他們每年的其中一大任務,就是因應每間醫院的手術數目,去決定受訓醫生名額。總不能降低門檻,濫竽充數吧! 那為何不把手術數目提高? 其實醫院裏手術室的使用情況,已經接近上限,每天的手術名單,都是排得滿滿的,日間甚少有空置待用的手術室; 即使加班在晚間進行手術,有足夠的病床及配套去支援嗎? 現時深切治療部的病床是常滿的,不時有手術因缺ICU床要押後或取消 ; 甚至普通病床,在流感高峰期,也會出現短缺; 病房的走廊長期排滿一張張的”加床”,情況跟多年前的’帆布床陣’一樣壯觀; 專科門診的診症室不足,”孖房”是常態,甚至坐在走廊診症也不足為奇,私隱在這裏是奢侈品! 想在手術前後安排電腦掃描檢查嗎? 對不起,要等上年計! 需要的,還有新醫院、手術室、病床等各種配套。 這是醫療體制的問題,醫生人手,只是整個醫療系統的其中一環。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血栓與疫苗

AM 730 2021-04-23 最近全世界的焦點,都在COVID-19疫苗上,其中一個最具爭議的課題,就是疫苗跟血栓的關係。血栓是當血液於血管內異常地凝固,引致血管被堵塞。筆者日常工作經常需要處理跟血栓有關的疾病,此課題可說是息息相關。 在疫情出現不久,已有數據證明受COVID-19感染的病人,會較容易出現血栓,醫生需要以薄血藥,去減低血栓出現的機率及其風險。 至於COVID-19疫苗,剛於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刊登的文章,從科學角度提出,牛津/阿斯利康AstraZeneca(AZ)疫苗可能引致血栓;而歐盟藥品監管機構亦已表示,罕見血栓應被列為AZ疫苗的一種非常罕見副作用,其成因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對疫苗的罕有不良反應引起。大家不用擔心,AZ疫苗在香港並沒有使用,但也不妨了解一下該理論是怎樣的。 之前提及過,血栓的成因,不外乎三種因素: 1. 血液流動受阻; 2. 血管壁受損; 3. 血凝固力失衡。 現時醫學的推算是,AZ疫苗極罕有地令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去刺激血液中的血小板,令血小板釋放出物質,引致血凝固力失衡,並破壞血管壁,形成血栓;而血栓會進一步令血液流動受阻,令更多血塊形成,出現惡性循環。但請留意,這是極罕有的併發症,根據英國的數據,2千萬劑疫苗被注射後,出現19個死亡病例,即是百萬分之一的風險。 給大家一點概念,照電腦掃描檢查時所注射的「顯影劑」、受細菌感染時服用的抗生素「盤尼西林」,出現致命過敏性反應的風險,分別大概是百萬分之八及百萬分之五!但兩者我們每天仍在使用,因為這樣低的風險,宏觀上仍是可以接受的。AZ疫苗其實比照電腦掃描,或服用抗生素還要安全! 現時在香港可以注射的兩種疫苗,全球已經使用數以千萬劑,均沒有數據證明會引起類似的血栓,這方面大家實在不用過分擔心。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沒完沒了的疫情

AM 730 2020-12-04 感謝主,是陰性!剛做了我的第四次COVID-19檢測。 疫情又再爆發,這一波來勢洶洶,牽涉的社會層面比之前更廣,更有醫護人員受感染,不得不加倍小心。筆者是外科醫生,一般情況下,不需要直接處理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但現時頗多源頭不明個案,實在是防不勝防。 港島一所私家醫院宣告出現小型爆發那天,剛好我在那邊有手術做,術後病人家人萬般憂心,詢問應否轉院,亦擔心我有否到過爆發的病房,會散播病毒。醫院那邊極速安排所有全職員工檢測,而我作為客席醫生,雖非必須,但為使大家放心,也自行安排測試。 早前7月時,正值第二波疫情爆發期間,早上順利完成了一個複雜的手術,一如以往,手術後跟提供手術儀器的公司代表寒暄了一會,不以為意;傍晚收到儀器公司通知,早上那位同事確診COVID-19! 我也記不起跟他交談時,大家有否戴口罩,但肯定手術後在休息室時,是最鬆懈的一刻。那同事堅稱他全程戴上口罩,衛生署最後沒有找上門,並無把我列為緊密接觸者,毋須檢疫隔離,但為安全計,亦不想影響其他人,第二天便立刻安排檢測,並「離家出走」,自我隔離兩星期,兩次檢測呈陰性,才恢復正常工作。幸好最後並沒有醫院同事因此而受感染,算是不幸中之大幸! 現時除了工作必須的活動,其他一切飯局應酬、群組聚會,為己為人,全數推卻,只保留一些可以保持社交距離的戶外活動,因此現時參與運動的時間,比以前還要多呢! 除了上文所列,其實還有其他跟病毒擦身而過的經歷,但限於篇幅,未能盡錄,但可以肯定,我的COVID-19病毒檢測,暫時仍要反覆地做。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血栓

AM 730 2020-12-04 最近「血栓」(Thrombus)這個名詞經常曝光,鬧得熱烘烘的,就讓我們瞭解一下什麼是血栓。 人體的血液在血管裡流動,正常情況下是液體狀的,血液才可以由動脈血管,把養分送到各細胞使用,並經靜脈血管,收集細胞釋放出來的廢物,運送到肝、腎、肺部等器官淨化處理,循環不息。 而血液的凝固,是人體必需的自然功能,否則遇到創傷,一丁點兒的傷口,也可流血不止。正常情況下,血液的流動及凝固能力,是處於一個平衡的狀態,即使不小心受傷了,血液會於傷口處凝固,但又不會把正常的血管堵住。但若血液於血管內異常地凝固(Thrombosis),便會出現嗜喱狀的血塊,醫學上稱之為「血栓」,它可堵塞血管,相關的器官便會缺血,引起各種問題,常見的例子有深層靜脈栓塞、肺栓塞、心臟病、中風等。可以說,血管內出現血塊,肯定是不正常的。那為什麼血栓會形成? 血液的凝固,不外乎三種因素: 1血液流動受阻 若血液流動緩慢,甚至靜止,便容易凝固。因此皮膚傷口流血時,需要在流血處加壓,減慢血液流動去止血。 但若乘飛機坐著十多小時不動,下肢的深層靜脈便可能有血栓形成。同樣道理,收窄的血管是較容易有血栓形成的。 2血管壁受損 創傷時,受傷的血管會釋放出物質,刺激血塊形成去止血;但若血管壁受到感染,或因慢性發炎影響而受損,便會不必要地把凝血物質釋放,形成血塊,堵塞血管。 3血凝固力失衡 血液裡有很多成分是用於血液凝固的,若疾病令這些成分過高或過低,都會出現不正常的出血或栓塞情況。 血栓的形成,就是因為以上因素失衡所致。至於血栓跟COVID 19或疫苗的關係,下次再談。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糖尿「截肢」可避免

AM 730 2020-11-20 每年11月14日是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是全球最大的糖尿病宣傳活動,以應對糖尿病對公眾健康日漸增加的威脅。經過多年的健康教育宣傳,現在很多人知道,糖尿病人若血糖控制得不好,會影響視力、腎臟功能、引致心臟病等。但對下肢動脈血管的影響,很多病人卻不太了解。 陳伯患糖尿病多年,血糖控制總是勉勉強強,又不太願意戒口,亦缺乏運動,每天就是待在家裡。家人常勸他到公園散步,他總是以種種藉口推搪,繼續足不出戶。由於他只是跟太太同住,子女們也拿他沒辦法。直到有一天,太太打電話給子女,說老父的右腳變得深色,並有痛楚,已不能走路。子女們趕到,便把父親送到醫院,經醫生檢查後,發覺右腳部分組織已經因缺血而壞死;為免壞死的組織釋放毒素到血液,而引致生命危險,陳伯的右腳需要截肢! 原來陳伯右腳的動脈血管已經嚴重閉塞,而且持續多時,糖尿病控制不好,影響下肢動脈血管引致阻塞,醫學上稱為「周邊動脈阻塞」,俗稱「糖尿足」。初期典型症狀是走路時小腿疼痛,需要停下休息,隨着閉塞的血管愈來愈多,走路的距離變得愈來愈短,出現「間竭性跛行」。這時家人才驚覺,父親足不出戶的原因,是下肢動脈血管阻塞,令他一走路便腳痛;為避免痛楚出現,他就盡量減少走路,不自覺令病情惡化。 若能在病發初期接受「微創血管腔內手術」,把閉塞的血管擴張,截肢是可以避免的!可惜這個概念,很多糖尿病患者還未了解。以後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要多在這方面下點工夫了!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血管超聲波

AM 730 2020-09-25 超聲波檢查 (Ultrasonogram),在醫學上是一種極為普遍的診斷技術,其原理是以超過人類耳朵可以聽到的高頻率音波,發射向身體器官,超音波可以穿透肌肉及軟組織,再反射回來,電腦把發射及接收的超聲波訊號分析,從而得出影像。醫生便可透視身體,檢查肉眼看不到的器官情況。 由於超聲波技術並不涉及輻射,可以說是絕對安全;亦由於影像是實時性的,無需等候製作,其方便程度,就好像醫生的聽筒一樣。 以往普羅大眾對超聲波檢查接觸最多的,一定是產科,差不多每位孕婦都會接受此檢查,去跟進胎兒的成長。而其他專科醫生,也會經常轉介病人到掃描中心,由診斷科的醫生作超聲波檢查,例如膽石、甲狀腺等。但隨着科技進步,超聲波設備日漸普及,有的甚至小如一部平板電腦,現時很多醫生也會在診所自備超聲波機,即時為病人檢查; 這種趨勢,在血管外科尤為明顯。 由於血管內的血液是流動的,超聲波檢查便可實時地看到血液的流動方向及速度,血管外科醫生便能即時診斷出問題的所在,甚至計劃手術的步驟。這些實時的影像,都是單看硬照及文字報告無法提供的,尤其以靜脈的疾病最為明顯。 筆者現時除了在診所內以超聲波機作即時檢查外,甚至會帶着一部流動的超聲波機,方便在醫院巡房時即時為病人在病床檢查。 除了診斷,現時的微創血管治療,例如靜脈曲張手術、血管穿刺等,以超聲波導引去進行,已經是不可缺少的標準技術。 甚至手術期間,可以超聲波的導管,在血管內進行”血管腔內超聲波”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檢查, 準確地看到血管收窄的程度。 當然,超聲波也不是萬能,音波並不能穿過骨頭、腸臟或太深的器官,其影像質素也不及一些放射診斷檢查;因此其他診斷技術例如X光、電腦掃描、核磁共振等,基本上是相輔相成的。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虛擬會議──醫學界新常態

AM 730 2020-09-11 不經不覺,香港已經進入抗疫狀態半年有多,但可惜地,疫情還未完結,限聚令及種種防疫措施,恐怕還要持續一段時間。但抗疫之同時,地球還在轉,生活仍要繼續,總要找方法去適應這種新常態。 香港一向是國際城市,很多亞洲區的醫學會議,也喜歡選址香港舉辦,因為軟硬件齊全,醫療水平先進,更是不錯的旅遊熱點;無論是主辦單位、講者、聽眾或其家人等,也喜歡到香港一遊。 筆者在兩年前,在外地以講者身份出席醫學會議時,榮幸地受到主辦單位遊說及邀請,在香港籌辦「血管外科國際會議」。榮譽其實是歸香港的,故小弟亦欣然接受,日期亦定於2019年12月。會議場地亦早於一年前訂妥。但人算不如天算,香港自2019年中開始出現社會事件,很多地方對香港發出旅遊警示,令不少原先答允出席的講者及參與者都未能成行,會議被迫押後。 原打算在2020年4月再辦,怎知禍不單行,疫情於2月就在全球各地出現,到處封城封關,到訪香港旅客亦需要強制隔離兩星期,莫說小小的醫學會議,大型如奧運會也要押後。 會議又再度押後至7月尾,經一事、長一智,事情總不能無限期地押後,亦預計到疫情會反覆出現,任何人群聚集的活動有很大變數,亦可令病毒擴散;勉強去鑽空隙舉辦實體聚會,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其實現時虛擬視像會議的技術已很成熟,結果就辦了一場全視像的國際會議,無論是外地或本港的講者及參與者,都可安在家中參與,出席率是歷屆之冠,亦達到了醫學知識交流的目的。 但遺憾的是,未能於會後與好友同行,舉杯暢飲,聯誼一番,這是視像會議無法提供的!也希望疫情過後,香港仍然是實體國際醫學會議的集中地。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有得坐」為何這麼困難?

AM 730 2020-06-05 工作上的長期站立,對員工健康上有壞影響,這個很多人都知。但現實環境中,願意為員工提供適當的設施及安排,去減少工作上不必要站立的商戶,仍屬少數。 筆者早前在快活谷獅子會的支持下,訪問了千多位飲食、零售及服務業的從業員,發現八成以上每天站立時間多於7小時,而有機會坐下的次數少於3次,只有少於兩成的商舖有作出安排去減少站立。大家到百貨公司、酒樓逛逛,相信也能看到這情況的嚴重性。 很多人會覺得,這只是勞資問題,只要老闆明白事理,寬宏大量,批准員工坐坐,問題便能解決。勞工處及職業安全局,在這方面已經印過小冊子,拍過短片,向員工及僱主們宣傳,但情況仍沒甚麼改善。筆者跟僱主們了解過,發現他們也不一定是無良的,很多老闆不是不想員工坐,而是害怕得失客人;顧客走進商舖、食肆,若發覺員工是坐著的,會覺得招呼不周,紀律散漫,對該公司起壞印象,影響其商譽。愈是高級的商舖食肆,這情況愈是嚴重。 因此問題的持份者,是老闆、員工及顧客三方的,而顧客的取態,才是問題的根源。若有一天,顧客走進商店、食肆,看到員工「有得坐」,會認為這是健康商戶、良心老闆的表現,而留下正面的印象;員工亦因為「有得坐」,工作沒有那麼疲累不適,態度更好更投入,招呼客人也更起勁,顧客自然樂於再次幫襯;生意好的話,老闆也樂於繼續讓員工「有得坐」!這是三贏的局面! 因此首先要改變的,是顧客對員工「有得坐」的看法,這是文化的改變,也是最困難的!筆者因工作關係,處理很多長期站立引起的血液循環問題,發覺要治本,就要改變這文化。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足不出戶看醫生

AM 730 2020-05-05 政府剛宣布「限聚令」要再持續,所有社交活動、會議、飯局繼續取消,很多朋友覺得甚麼也做不了,地球仿佛停頓了。但生活總要繼續的! 不出外吃飯,那就叫外賣吧,送外賣的比以前更忙。不出外購物,那就在家網購吧,送貨的訂單多得應接不暇。 不能聚集開會,那就改為視像會議,重要決定仍可繼續,效率甚至比以前更高。演唱會開不成,改為網上直播,觀眾人數,即使紅館場場爆滿也只是數萬人,現在是數百萬。那麼足不出戶,可以看醫生嗎? 陳女士患有糖尿病多年,最近發現右腳腳趾的顏色異樣,並開始隱隱作痛,但因疫情關係,如非必要不想外出,故並未有認真求醫,亦沒有告知家人。直至有一天,子女 發覺母親的兩隻腳趾顏色怪怪的,才急忙上網找資料,四處詢問。 筆者以往一般不接受網上問症,因評估不夠全面,未能完全做到望、聞、問、切,恐怕診斷有所偏差,但因現時疫情的特殊情況,也要破格一下,在看過陳女士子女們短訊過來的病情描述,便叫他們把腳的圖片傳過來,再多問他們一些問題,發覺陳女士在政府醫院也有紀錄,便安排護士幫他們申請「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以查閱她以往在公院之病歷。在綜合所有資訊後,初步診斷是「糖尿足」,並可能因供血不足,引致腳趾壞死。若處理不當,隨時要截肢保命! 子女立刻把母親帶來詳細檢查,確實了診斷,便安排到醫院接受微創的血管手術,把堵塞了的血管通過來,腳是保住了,但變黑了的腳趾就太遲了! 整個過程,病人雖未至於完全足不出戶,但前期的初步診斷,也省卻了不少時間及轉介的手續。 地球還在轉,只是轉得有點不同!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