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分析 齊心抗疫

AM 730 2020-02-28 最近不時聽到一種說法,認為現時的疫情只是一般的流感,不用那麼緊張,甚至認為,每年流感在世界各地的死亡人數,遠較現時新形冠狀病毒肺炎為高,不用大驚小怪,亦覺得戴口罩,減少聚會等是小題大做。這是真的嗎? 給大家分享一點數據:根據美國公布的數字,每年流感病人的死亡率約0.05%,而需要住院的嚴重個案約1%。現時的新形冠狀病毒肺炎,根據中國公布的數字,病人之死亡率約2%,嚴重病情需要住院的約20%。這些全是公開的資料,大家可以自行覆核。 即是說現時的冠狀病毒肺炎,比普通流感殺傷力大20至40倍。因此邏輯上,暫時很難說現時的疫情只是一般的流感。 但可以肯定的是,此病毒傳染性極高,看看鑽石郵輪、「邊爐家族」等例子便知道。從公共衛生角度,傳染性高的病毒一旦擴散,可於短時間內出現大量感染者,並需要住院治療,這是沒有醫療系統可以承受得了的,一旦系統被拖垮,本應可醫治的也救不了,醫治其他疾病的資源也會被奪去,後果不堪設想。 現時醫院裡的深切治療部或加護病房,大多已用來醫治肺炎病者,在缺乏深切治療的支援下,很多大型手術需要押後,壞影響已經浮現。這便是為甚麼從社會整體角度,是需要盡量控制疫情。 戴不戴口罩,聚不聚會,只要理性分析,不難決定。 任何醫護人員若面對着一位已知道的受感染者,肯定會Full gear並戴高規格的口罩,也沒有人會願意在沒有保護下,近距離接觸感染者,這個不會有爭議。 因此在日常生活是否需要戴口罩,或減少聚會就要看你是否幸運,有多大機會遇上一名受感染者坐在旁邊,或同枱食飯,向你噴口水。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More Information

抗疫期間 也勿耽誤其他病情

AM730 2020-02-14 過去兩星期,新冠肺炎病例陸續在香港出現,人心惶惶,搶購物資。普羅大眾因擔心受感染,現在對於醫療設施盡量「敬而遠之」;醫院的門診部,無論是公營或私營,現在都是門堪羅雀,冷冷清清。有的私家醫生診所,甚至暫時關門大吉。至於手術室,在公立醫院,非緊急或必須的手術,盡量押後改期,以騰出資源抗疫;在私家醫院,很多病人也主動要求取消或押後手術,或索性暫不求醫。 但試想想,這段時間是否除了肺炎,就沒有其他疾病? 筆者經歷過03年的SARS,現時情況跟當時不遑多讓,市民對醫院都是避之則吉,但後來我及很多同事見到的,是當疫情過後,便出現大量重病個案,有末期癌症;嚴重血管閉塞而出現潰瘍、截肢等情況;有的是血管瘤變大至破裂出血。那個時候,需要接受複雜手術去治療的病人多的是,也有不少是病入膏肓,手術也幫不了!他們不是諱疾忌醫,只是覺得在抗疫時期求醫,是高危活動,怕受感染,寧可「死頂」強忍病情,造成耽誤。 其實這是一大謬誤,即使在這非常時期,公院仍盡量維持拯救生命或肢體的必須要手術,如癌症、血管瘤、通血管等。至於私院,因為有著沙士的經驗,已經有一系列的防疫措施,稍有可疑的病人,如發燒、上呼吸道感染、可疑外遊紀錄等,都會被拒絕入院或轉介至公院。因此受感染的風險極微,而日常手術的安排,跟以往基本上是沒有分別的。 在此奉勸市民,切勿因現時的疫情,而耽誤了其他病情。香港有沙士的慘痛經驗,實在不應手忙腳亂、重蹈覆轍!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新SARS來了

AM730 2020-01-31 新的冠狀病毒肺炎來了,這次來勢洶洶,執筆之時在內地已有數千人受感染,武漢需要封城,香港亦陸續有確診病例,以香港跟內地的密切人流來往,相信很難獨善其身! 還記得2003年SARS來襲的時候,由於全球對此病毒認知很少,香港被殺個措手不及,結果有三千多人受感染,近三百人死亡,其中8位醫護人員,在照顧患者時染病殉職,長眠浩園。 筆者是外科醫生,SARS時還在政府醫院工作,記得手術時需要戴上高規格的N95口罩以防感染,這些口罩緊緊貼著臉部,若做上數小時的手術,臉也壓得腫腫,留下清楚可見並疼痛的口罩印。這些痛楚,相比起內科部門同事,面對受感染的風險,實在是微不足道。 照顧肺炎病者的重任,一般是由內科部門的醫護同事負責,特別是呼吸系統科、傳染病科、深切治療部等。由於外科主要是負責手術,故並非抗疫的最前線,甚至因為要騰出病床及資源,很多非緊急的預約手術也要取消,故工作量竟是反常地「清閒」。另一邊廂內科及深切治療等同事,隨著病者愈來愈多,開始心力交瘁,不能無限期地作戰,需要找援兵接替上陣。醫院只好破格地安排外科、骨科等醫生,放下手術刀,充當援兵抗疫,可說是非常時期的非常安排!希望今次疫情早點受控,用不著「後備軍」。 抗疫是風險管理課題,由於疫情失控的代價是災難性的,但數據及資訊永遠不足及滯後,故防疫措施應是以「寧多勿少、寧枉莫縱」為原則。希望政府及市民都能吸取SARS的教訓,做好防疫措施,這才對得住當年被SARS奪去性命的港人及殉職醫護。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頸靜脈放導管?

AM 730 2019-12-24 靜脈血管的作用,是把血液從身體各處運送到心臟;若在靜脈血管注射,藥物便會隨着血液運到心臟,再由心臟送到全身。最常見的靜脈注射位置,便是在手部,一般會在手背或前臂的靜脈,插入短短的導管,再接駁喉管以供吊鹽水、輸血、打抗生素等。這種步驟簡單安全,差不多每個住院的病人都會用上。但問題是,注入的藥物要經過長長的距離,才能由手部到達心臟,很多時療程用上數天,手部的靜脈便會堵塞,又要再找另一組。若有些情況是需要反覆注射,例如癌症化療、營養素注射等,經常持續數星期致數月,很快便無法再在手上找到靜脈。那便要打頸部靜脈的主意了! 也有些情況需要在靜脈大量抽出及輸入血液,例如腎衰竭的病人需要血液透析,血癌的病人需要骨髓移植等,這便需要用上較粗的導管,隨時比手部的靜脈還要粗!這些情況也是要用上頸部的靜脈。 一般在頸用的是較深層的中央靜脈,其好處是夠大,可以放入更粗的導管;血液流量夠快,不易被堵塞;導管會由頸部伸延致胸腔靜脈,藥物一進入血管便被稀釋,很快到達心臟,再由心臟送至全身,因此臨床上這血管是經常被徵用的。讀者可能會想,這麼多好處,那為甚麼不每次注射都用這血管? 凡事有利必有弊,頸中央靜脈附近全是重要器官,如頸動脈、神經線、氣管、肺的頂部等。更驚嚇的是,由於位置較深,肉眼全是看不見的,要在芸芸器官當中,把鋒利的針準確地刺到靜脈,再置入如飲管大的導管,說沒有風險也沒有人信吧! 但病人也不用過分擔心,如今醫學昌明,在超聲波影像的引導下,針刺能準確地刺到頸靜脈,並避開其他器官,在受過訓練的醫生手上,風險是極低的。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靜脈腔內激光治療

AM730 2019-10-15 提起靜脈曲張,當患者經外科醫生評估,認為一般保守性治療(例如壓力襪等),已不足以處理有關的病徵時,可能會安排他們接受手術治療。除了傳統的外科手術外,「靜脈腔內激光」亦是一種新的微創治療選擇。 靜脈腔內激光治療程序可以日間手術方式,在診所進行,病人在過程中完全清醒,而醫生亦會利用超聲波儀器監察血管狀況。手術時,醫生先在病人的大腿注射局部麻醉藥物,並在大腿開一個比針孔略大的小切口,然後把光纖導管從傷口進入靜脈,穿越患病的靜脈時,光纖便會發放激光能量,燒灼靜脈壁令其萎縮,最終令整條靜脈被消融,徹底解決靜脈曲張的問題。 與傳統手術比較,靜脈腔內激光治療的創傷性較低,病人亦不必全身麻醉,康復時間較短,術後疼痛、傷口紅腫等情況亦較輕微。病人在治療後,稍經休息已經可以落地行走,日常生活基本上不受大影響,約兩星期後可逐步恢復運動。 靜脈腔內激光治療一般只需作局部麻醉,適合大多數的病人使用,即使本身患有疾病或服食藥物而不能全身麻醉的病人,亦可以接受此治療。而治療的傷口較全統手術小,傷口腫脹及痛楚等後遺症亦較輕,大部分人完成治療後即日可恢復正常活動。 讀者亦須留意,這種技術主要針對較大的靜脈曲張,並不適合用於處理較幼細、過於彎曲或異常的血管。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細談靜脈腔內激光治療

信報 2018-08-30 常穿高跟鞋或工作需要長期站立的人,有較高機會患上靜脈曲張。當外科醫生評估,認為一般保守性治療(如穿壓力襪等)已不足以處理有關的病徵時,可能會安排接受手術治療。除了傳統的外科手術,「靜脈腔內激光」亦是一種新的微創治療選擇,其原理是於靜脈血管內(靜脈腔內)利用激光能量破壞已有毛病的血管,創傷性較傳統的大隱靜脈抽取手術低。 靜脈腔內激光治療程序可以日間手術方式在診所進行,病人在過程中完全清醒,醫生亦會利用超聲波儀器監察血管狀況。手術時,醫生先在病人的大腿注射局部麻醉藥物,並在大腿製造一個比針孔略大的開口,然後把光纖導管從傷口進入靜脈,穿越患病的靜脈時,光纖便會發放激光能量,燒灼靜脈壁令其萎縮,最終令整條靜脈被消融,徹底解決靜脈曲張問題。 與傳統抽取血管手術比較,靜脈腔內激光治療的創傷性較低、傷口較小,病人亦毋須全身麻醉,康復時間較短,術後疼痛、傷口紅腫等情況亦較輕微。病人在治療後當天,稍經休息已可以落地行走,恢復活動,日常生活基本上不受大影響,約兩星期後可逐步恢復運動。 靜脈腔內激光治療一般只需要局部麻醉,適合大多數病人使用,即使本身患有疾病或服食藥物而不能全身麻醉的病人亦可接受治療。 要注意的是,此療法主要針對較大的靜脈曲張,並不適合處理較幼細、過於彎曲或異常的血管。目前有很多不同的方法處理靜脈曲張及蜘蛛網狀血管,醫生會因應患者的不同情況,幫助他們作出適當的治療選擇。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頸靜脈放導管?

信報 2018-04-12 早前有新聞報道,一名病人原計劃於頸部的靜脈置入導管作治療,怎知意外地插到附近的動脈,還不幸出現中風的併發症。藉此解釋一下,為何人體這麼多靜脈,偏要選擇在頸部靜脈放置導管? 靜脈血管的作用是把血液從身體各處運送到心臟;若在靜脈血管注射,藥物便會隨着血液運到心臟,再由心臟送到全身。最常見的靜脈注射位置在手部,一般會在手背或前臂的靜脈插入短短的導管,再接駁喉管以供吊鹽水、輸血、打抗生素等。這步驟簡單安全,差不多每個住院的病人都會用上,但問題是,注入的藥物要經過長長的距離才能由手部到達心臟,很多時療程用上數天,手部的靜脈便會堵塞,又要再找另一組。若有些情況需要反覆注射如癌症化療、營養素注射等,很快便無法再在手上找到靜脈,便要打頸部靜脈的主意了! 也有些情況需要在靜脈大量抽出及輸入血液,例如腎衰竭的病人需要血液透析,血癌的病人需要骨髓移植等,便需要用上較粗的導管,這些情況也是要用上頸部的靜脈。 一般在頸用的是較深層的中央靜脈,好處是夠大,可放入更粗的導管;血液流量夠快,不易被堵塞;導管會由頸部伸延至胸腔靜脈,藥物一進入血管便被稀釋,很快到心臟,再由心臟送至全身,因此臨床上這血管是經常被徵用的。但頸中央靜脈附近全是重要器官,如頸動脈、神經線、氣管、肺的頂部等。更驚嚇的是,由於位置較深,肉眼是看不見的,把鋒利的針準確地刺到靜脈再置入如飲管大的導管,說沒有風險也沒有人信吧! 但病人也不用過分擔心,如今醫學昌明,在超聲波影像的引導下,針刺能準確地刺到頸靜脈,並避開其他器官,在受過訓練的醫生手上,風險是極低的。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打石膏的風險

信報 2018-03-15 運動少不免會有創傷,無論是常見的球類活動、行山跑步、極限運動或是滑雪等,無論怎樣小心,總會有跌撞。骨折、韌帶撕裂、關節移位等常有發生,而腳掌及足踝附近的受傷可說最常見。很多時骨科醫生臨床上需要以石膏固定傷處數星期至數個月,好讓傷處自然癒合。 大家又是否知道打石膏的風險呢?其實打石膏本身是非常安全的,一些小問題如肌肉因缺乏郁動而萎縮、皮膚敏感等,一般都會在拆石膏後數月慢慢改善。真正有危險或有長遠後遺症的是來自併發症深層靜脈栓塞。 原來,當病人的下肢被石膏固定,小腿的肌肉便無法正常郁動,肌肉裏面的深層靜脈容易過量積聚血液,凝成血塊,把肌肉內的深層靜脈堵住,形成靜脈栓塞!臨床上小腿及腳部會嚴重腫脹甚至疼痛,若血塊順着血流沖至肺部,引致肺栓塞,更會出現氣喘、胸口痛等,若大量血栓堵塞住肺部血管,甚至可即時致命! 即使血栓只局限於下肢靜脈,沒有生命危險,但血栓會破壞深層靜脈結構,即使拆掉石膏,小腿也很容易腫脹無力,經常抽筋,甚至因為靜脈壓力長期高企而令皮膚變深色、痕癢、濕疹甚至潰瘍! 讀者看到以上形容,可能已經嚇得半死,其實不用過分擔心,只要對以上情況有基本認識,懂得怎樣預防,深層靜脈栓塞是可以完全避免的。病人即使被石膏固定足踝,但腳趾仍能郁動的,只要經常郁動腳趾,小腿深層靜脈的血液便能保持流動,避免血栓形成。亦應把受傷的腿盡量放高,避免血液過量積聚於深層靜脈。有些高危的病人,醫生甚至會處方薄血藥,減低血凝的機會。 根據統計,不做運動引起的慢性疾病遠較運動引起的創傷更嚴重及複雜。只要對醫學有基本知識,打石膏的風險便可避免!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碧咸是怎樣受傷

信報 2018-03-01 英國足球員碧咸可說無人不識,但你可知道他最嚴重的受傷是怎樣發生的? 2010年,34歲的他在一場意大利聯賽傷出,這次受傷令他失去半年後出席世界盃的機會,他當場哭成淚人。當時賽事進入尾聲,他在無人壓迫下,左腿向後一壓,欲發力向前跑,那是一個簡單不過的動作,鏡頭看到的就是這個動作後,他回頭看看,然後面有難色,再也走不動了,要一拐一拐地以右腳單腿跳出場外。後來他接受訪問,說他聽到「撲」一聲,便感到左腳劇痛,以為有人在後面踢他,原來這個時候,他的左腿跟腱韌帶已經斷裂,腳掌完全不能發力,莫說是踢球,即使正常走路也不能。 跟腱韌帶(Achilles Tendon)是連繫着小腿肌肉及腳跟骨之間的強壯組織,是人體最粗壯的韌帶,小腿肌肉的收縮便靠這韌帶把腳掌向下郁動,力量足以把整個人升起。因此這韌帶對走路、跑步、跳躍等動作是非常重要的,很多運動員或因過度使用、積勞成疾、熱身不足等,容易出現此創傷,有的職業運動員甚至因而退役。但這創傷也不是職業運動員的專利,普羅大眾或業餘運動員也經常出現。 醫治跟腱韌帶撕裂,若傷者身體狀況理想,最直接的方法是接受手術,把斷裂的韌帶縫合,再以石膏固定足踝數個月,讓它自然修補癒合。一般在4至6個月後便可慢慢恢復,碧咸9個月後便重返球場,再多踢3年才退役。 治理跟腱韌帶的創傷,通常由骨科專科醫生負責,他們接受過這方面的專業訓練,是這方面的專家。讀者可能會奇怪,筆者明明是外科專科醫生,為什麼會越界講骨科的疾病。 秘密是筆者「有幸」地也跟碧咸這些偉大球員一般,在球場上出現同樣的創傷,現在腳上還打着石膏呢!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糖尿病可致糖尿足

信報 2017-11-23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目的是喚起大眾對糖尿病的關注。 根據香港糖尿聯會的資料顯示,現請本港約有70多萬名糖尿病患者,即每10個人便有一人為患者,患者數目亦有上升趨勢。糖尿病可帶來很多併發症,包括影響眼部、腎臟、心臟甚至周邊血管病變,引致「糖尿足」。 現時普羅大眾對糖尿病的認識日漸增多,但對糖尿足的認知卻不大了解。周邊血管疾病最常發生於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的病人身上。糖尿病有可能引發全身血管病變,患者血管容易硬化,因而影響血液循環,當發生在腳部時便會形成糖尿足。 另外,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持續於高水平,亦會降低腳部神經線的敏感度,令皮膚感覺變差。即使患者的腳部有輕微損傷,他們亦可能察覺不到,令傷口變大: 又或是穿鞋時,即使鞋子不合適亦不知道,增加弄傷機會。而且糖尿病患者的軟組織特別容易受到感染,令細菌滋生,就算是微細傷口亦會容易令感染蔓延,使病情惡化。 糖尿足分為數個階段,病發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漸漸患者走路遠一點會感到小腿疼痛,即間歇性跛行。這階段是治療的黃金期,可用微創血管內手術把收窄或閉塞的血管擴張或打通。手術成功機會極高。若病情嚴重,下肢不動時也會感到痛楚,甚至腳部皮膚出現潰瘍、壞疽,這個時候手術是必須的,仍然可嘗試以微創手術打通血管,若不成功便須以開放式手術重建血管,但通常由於堵塞的血管範圍比較廣,手術的效果便容易出現變數。再嚴重的話甚至需要截肢保命。 要避免糖尿足,要嚴格控制血糖、血壓及膽固醇水平,除了依從醫生指示服藥外,亦要改善飲食習慣及做適量運動,保持健康生活。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