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手術也微創?

AM730 2015-06-15 近年微創手術在各範疇大行其道,無論是規模較大的大腸、食道手術,至中小型小手術如盲腸炎、疝氣等,也傾向以微創方式手術。相比傳統開刀,微創手術的傷口較細小、術後痛楚程度減輕、傷口愈合及康復需時較短。比較有趣的是,當醫生向病人提及血管手術也可以微創方式進行時,他們會覺得難以理解︰「相比起其他主要器官,血管體積這麼小,手術還能怎樣『微創』呢?」 傳統血管外科手術,通常涉及修補、切除、接駁,以至更換人工血管等步驟;無可避免地,手術的創傷亦相對較大。隨著更精密的儀器面世,現時曾接受血管外科訓練的外科醫生,只需在股腹溝的動脈穿刺小洞,便可在X光影像監察下,將長而幼細的儀器放入,再按手術性質,將血管擴張、打通、修補及封閉等,以達到治療的效果。這便是所謂的「血管腔內手術」,是血管微創手術的基本原理。 無論微創科技怎進步,也不能完全取代開放式手術,故現在有專門為血管外科而設的「混合」型手術室,讓醫生同時使用開放及微創技術,而不受場地及器材限制,提供最好手術方案。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如何選擇醫療服務 – 謝卓華醫生 國手開講

04/07/2014 國手開講 日前發生的一宗市民於醫療中心接受抽脂手術後死亡的事故,讓公眾重新關注於診所進行之手術是否需要受到適當規管。有關該宗事故,現時仍交由警方及衞生署聯合調查中,暫不予置評。 的而且確,隨著科技進步,現時很多治療及手術,已毋須進醫院,也可在診所內進行;但現時各式各樣的醫療資訊、推廣甚至廣告繁多,市民應如何憑這些公開資訊,去選擇有保障的醫療服務,甚至手術,實在是一門學問。 最簡單可行的,是大家在診所接受任何手術前,應確保知道手術醫生的資料,姓甚名誰,是否具有相關的專科資格?對有關醫療程式的熟練程度或經驗是否足夠?曾有病人反映,看到網上資訊,被轉介到私家診所接受治療,直至療程完結,仍不知究竟誰是其主診醫生,更說不上什麼資歷經驗。這樣接受手術,很難有什麼保障。 事實上,現今資訊科技發達,不少醫療中心及診所,均在其網站或社交媒體平台上,發放各式各樣的資訊或推廣,亦介紹有關治療或手術的特點。其好處是市民容易獲得相關資訊,但亦難免有部分會誇張失實,引起誤導。 公眾在閱讀這些訊息時,有一點可要特別留意︰若相關資訊是由醫生署名提供,他們便需要對這些資訊的真確性負上責任,而醫務委員會對此亦有嚴格的指引;相反,若資料只是由個別的中心或網站名義發放,醫委會便無從監管,真確性亦難以保證,則讀者不妨想一想︰究竟有關資訊是否值得完全信賴? 若某醫療網站或機構,連誰是資料提供者,誰是主理醫生,也避而不談,讀者若把健康甚至生命交託此等機構,是否明智之舉?在這個資訊及推廣泛濫的年代,我們應保持客觀細心,不隨便「照單全收」,以免墮入宣傳陷阱,損失金錢之餘,更有機會令自己的健康受影響。 作者為香港大學外科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血管健康基金會會長

淺談血管手術

信報 – 2013-07-09 每當跟非醫療界朋友談起要處理血管手術時,對方很自然會問︰「血管手術?是不是心臟開刀手術?」借此機會說明一下血管外科(Vascular Surgery)是什麼。 心臟手術多由心胸外科醫生或心臟專科醫生處理,而人體全身的血管包括動脈及靜脈,除了涉及腦部及心臟的血管,其他的血管統稱為「周邊血管」;周邊血管如需接受手術或治療,一般會由有血管外科經驗的醫生處理,行內通常稱他們為Vascular Surgeon (雖然名銜上仍是普通外科專科醫生)。 周邊血管疾病,常見的有靜脈曲張、深層靜脈栓塞、動脈阻塞及狹窄、腹部主動脈瘤等,還有其他罕見的,實在多不勝數,但對大部分市民來說,這些都是艱深的名詞。 隨着現代醫學演進,現時的血管外科學,可說是「技術」與「科技」的結合。醫生不只以傳統「開刀」方式從事手術,還結合了各類嶄新儀器,監察及低創傷性的療法,提高治療效果,例如各式血管內導線、導管以及血管支架的發展,都令血管疾病手術的整體效果更佳。這些血管的微創手術,現時多被稱為「血管腔內手術」(Endovascular Surgery)。 以靜脈曲張為例,靜脈腔內消融手術是一種微創的靜脈曲張治療方法,創傷性低於傳統的大隱靜脈抽取手術。治療的原理是於靜脈血管內(靜脈腔內)施行射頻或激光能量,以破壞已有毛病的靜脈。靜脈腔內消融手術可於診所進行,病人在過程中完全清醒,而醫生亦會利用超聲波儀器監察血管狀況。醫生首先在病人的大腿注射局部麻醉藥物,並在大腿製造一個比針孔略大的開口,然後把導管從傷口進入靜脈,穿越患病的靜脈時,導管便會發放能量,燒灼靜脈壁令其萎縮,最終令整條靜脈被消融,解決靜脈曲張的問題。完成治療後,病人稍經休息隨即可以如常行走。 作者為香港大學外科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血管健康基金會會長 外科專科醫生 謝卓華

再談「外科專科」

信報 – 2013-07-05 之前提及,本港的普通外科專科(General Surgery)醫生,除一般常見的手術外,通常會根據其本身的專長及興趣,再專注於某類型的手術,並加以鑽研,例如乳房手術、肝膽胰臟手術、大腸手術,及血管手術等。 哪位醫生專長那類手術,在行內是騙不到人的,同行間會不成文地用上血管外科醫生、肝膽胰外科醫生等這類稱號;但有趣的是這些「外科分科」的稱號,雖然在醫院內或行內已被廣泛使用,但根據本港醫委會的規定,並不可以向公眾宣示的。所以無論外科醫生的專長是什麼,公眾名片上看到的,都一律是外科專科醫生。 人們不期然會問,那我怎樣找適當的醫生去動手術?不用擔心,一般手術如盲腸、痔瘡、膽石、疝氣或腸胃內視鏡等,每位普通外科醫生都能應付自如;至於較復習的手術,現時最常見的做法是先往接受全科醫生/家庭醫生的診斷,再轉介至適當的外科醫生,或由外科醫生,再將個案轉介予業內所認知、對該類手術熟練的醫生。 這種尋找醫生的「傳統」方式,在全球都由來以久,醫委會亦嚴格規定,醫生間的轉介不能涉及利益,市民大可以放心。這種方式的好處是經多位醫生的診斷,確保個案可被轉介至合適的醫生跟進;可是,中間所花的時間可能較長,亦可能為病人帶來不便。 事實上,近年隨着醫療資訊發達,加上各種網上媒體發展成熟,市民只要在搜尋器鍵入各類疾病或手術字句,已可找到不同外科醫生的相關資料;歐美多國更已將有關的外科醫生分科資料,正式公開讓市民參考。其實此種做法已是世界多國的趨勢,本港醫學界的外科專科資歷制度,相信亦會逐步循此方向發展。 作者為香港大學外科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血管健康基金會會長 外科專科醫生 謝卓華

「分科專科」知多點

睛報 – 2012 -10 -17 時常有人問 :「醫生,你做甚麼手術的?」每次遇到這問題,總覺得三言兩語很難完整解答。因為作為普通外科專科醫生,小至皮膚粉瘤、盲腸、痔瘡、腸胃;大至血管瘤,甲狀腺,腸胃手術等,都須處理,很難盡錄。但病人有時真正想知的,是「醫生主要做的手術」。  那我會答,我的主項是血管外科 ,是普通外科裏的其中一門分科,主要處理跟血管有關的手術; 通常他們會追問︰「 是否也包括心血管及腦血管手術 」? 很抱歉,並不包括。那是「心胸肺外科」及「腦神經外科」的範疇 。 血管外科主要包括靜脈曲張、周邊血管阻塞、腹部主動脈瘤及血管增生等。 外科的分科專科(Subspecialty),在香港仍在發展中,且涉及的手術也較專門及複雜,通常是風險較高或案例較少的項目。 病人可能會擔心:「那我怎麼找適當的醫生做手術?」不用怕,外科的分科無論在公立醫院或私營市場己存在多時; 每位外科醫生的強項,在行内是騙不到人的, 比較複雜的手術,會被轉介至相關的外科醫生主理。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普通外科不「普通」

睛報 – 2012-10-04 本港的外科界,其中一個較大的專科,英文名稱為Genereal Surgery, 中文譯作「普通外科」。個人覺得英文名稱較貼切,因這專科,涉及的手術範圍比較廣,由頭頸、食道、肝膽胰、乳房、腸胃、創傷、血管等,一律是此專科的範疇,絕不簡單。但中文名稱就好像給人一點「普普通通」的感覺;名稱的出處我未有深究,但總覺得可以有較好的叫法。 實際上,每一位普通外科醫生,除一般常見的手術外,大部份會再專注於一些複雜及高風險的分科手術,例如食道、肝臟及血管等。 隨着醫學知識及科技一日千里, 醫生要精通所有手術,己是天方夜譚,所以這些分科的手術也慢慢向着專科化演變。 在很多國家, 這方面已很成熟,病人有很多公開渠道找所需醫生。 香港在這方面還在演變,無論醫生是精於肝膽或血管,名片上所顯示的學銜,都是「普通外科專科」。 醫委會對「專科」一詞的使用,有嚴格規管,醫生不能隨意自稱為甚麼「痔瘡專科」、「包皮專家」等。這樣是要避免誤導市民,造成混亂;但代價是找醫生時要多花工夫。 下次見到你的外科醫生,不妨多了解他們的專業訓練背景,你會發覺他們絕不「普通」。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外科專科

睛報 – 2012-09-27 常有人問︰「外科醫生是做甚麽手術的?」這是一條有趣的問題,讓我們從外科的範疇說起。 醫科學生在完成醫學院及實習生涯後,須接受六年或以上的外科訓練,其間按各自的興趣與專長等,選擇自己最合適的外科專科項目,加以深造,當中包括六大項目︰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心胸肺外科、整形外科、神經外科及小兒外科。其中又以普通外科的人數較多及範圍較廣。 痔瘡、盲腸、疝氣、膽石、甲狀線、內視鏡檢查、腫瘤切除等手術,都是普通外科的範疇。一一些複雜的手術如肝臟、食道、血管等,通常需要受過相關訓練的醫生才可以處理的。 部份醫生對肝膽胰臟的手術較為熟練、部份則擅長於主理血管手術;但這些不明文的「分科專科」(即所謂的「肝膽胰專科」、「血管專科」等),在本港醫務委員會的規定下,並未能向大眾宣示,通常是經醫生為有需要的病人,作出轉介。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