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血管疾病可以打疫苗?

AM730 2022-02-25 現時疫情席捲全球,病毒無孔不入,從科學角度抗衡的最有效方法,是提高疫苗接種率,以減低病毒的殺傷力,並避免醫療系統被拖垮。但因種種原因,仍然有很多人對注射疫苗有很多顧慮。 最近收到很多查詢,都是關於有血管疾病的病人,擔心是否適合打疫苗,當中涉及動脈及靜脈疾病。而最常見的是血管內有支架的病人。 陳婆婆八十多歲,數年前因腿部動脈血管阻塞,引致腳趾潰爛,需要接受微創血管腔內手術,把血管擴張,並植入支架,手術後需要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婆婆手術後康復理想,現在可以正常走路,但一直拒絕打疫苗,恐怕會令支架閉塞,直到最近政府推出的嚴厲措施,她才再次考慮。 其實以現時已知的科學數據,在香港我們使用的科興及復必泰疫苗,是沒有證據會引起血管閉塞的!但為何市民會有一個謬誤,認為打疫苗跟「血栓」(Thrombosis)會有關係?相信是混淆了另一種在香港沒有使用的疫苗:牛津的阿斯利康疫苗(Oxford/AstraZeneca)。這疫苗在英國廣泛使用,有研究發現會引致一種極度罕有的血栓風險(Thrombosis with Thrombocytopenia)。但從宏觀角度,仍然是利多於弊,只是使用上有年紀的限制。由於這疫苗在香港並沒有使用,毋須在此深究,更不需作不必要的擔心。 另一個引致謬誤的原因,是早期曾經有打完疫苗後出現血管閉塞的個案,但後來經深入調查,發現這些個案都是本身患有極嚴重血管疾病,並且沒有接受適當治療,即使不打疫苗血管也隨時會閉塞。 因此我的建議是: 陳婆婆經檢查後, 確定病情穩定,已經接種疫苗,可以見孫仔啦!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九十後」還能接受手術嗎?

AM730 2022-01-14 這裡指的「九十後」,是真正的九十歲以後。接近百歲人瑞還要動手術,以現時香港人口老化的情況,絕不罕見。筆者處理過年紀最大的,是一百歲!這情況尤其以血管外科手術最為常見,當人體的血管已經用了近百年,出現老化並發展成血管硬化,血管壁變厚,引致收窄甚至閉塞,不足為奇。 六十多歲的A先生,已進入退休年齡,由他照顧的母親已年過九十,患有認知障礙,行動不太自如,需要家人長期照顧。 A先生發現母親的右腳掌冰涼,並出現痛楚、變色的情況,雖然她並不能把症狀表達出來,但兒子憑她的表情反應,也能察覺到母親的不適,最初只是見見家庭醫生,服用藥物觀察一下,但情況並沒有好轉,及後發現尾趾變黑,才察覺到可能跟血管情況有關,輾轉被轉介到血管外科。 經超聲波檢查後發現大腿動脈血管嚴重閉塞,引致腳趾供血不足而出現壞疽(Gangrene),若任由情況惡化,整條腿也會保不住,甚至有生命危險。 經醫生分析,方案有三: 進取的話可考慮接受微創血管腔內手術(Endovascular Surgery),把閉塞的血管打通及擴張(Angioplasty),需要時植入支架,增加血流量,保住下肢。但以九十多歲之齡接受手術,當然會存在一定風險及變數,手術也不能保證一定成功,若果出現併發症,隨時「送她一程」。 保守則可以讓壞疽自然發展,當變黑的情況擴展到不能接受或有危險,便把下肢放棄,接受截肢手術,一勞永逸,反正病人長期臥床,失去一條腿功能上影響不太大。但是截肢在形象及心理上的影響,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 再消極一點,順其自然,甚麼也不做,即使壞疽影響到性命,病人都已九十多歲,就讓他百年歸老,也未嘗不可。但眼巴巴看着病人下肢逐漸變黑甚至發臭,也是頗折磨的! 若你是病人的家人,你會怎抉擇?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截肢的恐懼

AM730 2021-07-30 失去一條腿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是非常恐怖的事情;但比它更恐怖的是,當已經失去了一條腿,還要面對有可能再失去餘下的另一條腿! 七十多歲的A婆婆,患有糖尿病多年,十多年前由於右腿出現傷口處理不當,引致傷口發炎,壞死組織惡化蔓延,為避免病情惡化引起生命危險,惟有「棄肢保命」,忍痛做截肢手術,把膝蓋以下的小腿切除。 雖然失去一條腿,但婆婆仍然非常積極,學習使用義肢,仍可來去自如,自給自足。但數個月前,左腿其中一隻腳趾出現傷口,並且慢慢變黑,經骨科醫生診斷,認為腳趾已經壞死,需要把腳趾切除。 手術後,腳趾的傷口清洗了數個月仍然不能愈合,醫生警告婆婆,由於下肢血液循環並不理想,組織壞死的情況有可能向上蔓延,並有截肢的風險! 婆婆聽到「截肢」二字,嚇得魂飛魄散,終日誠惶誠恐,更向家人表示要與僅餘的左腿「共存亡」! 婆婆後來被轉介至血管外科,經檢查後發現,左腿的動脈血管嚴重收窄及閉塞,而引致腳趾壞死,截肢的風險確實存在!醫生為病人做微創血管腔內成形術(Endovascular Angioplasty),在腹股溝處的動脈刺一個小洞,再放入細小的儀器,把收窄及閉塞的血管打通擴闊,並植入支架。術後婆婆足部的脈搏再次重現,久久不愈的腳趾傷口,數星期後便慢慢愈合,而最重要是截肢的風險得以避免!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因疫耽誤 險須截肢

AM730 2020-03-13 現時香港的疫情關係,很多人若非必要,也不願到醫院,這個可以理解,但最近發覺有不少病人因此而耽誤了病情。 黃婆婆七十多歲,有血壓高、糖尿病及膽固醇高的情況,早在大半年前已經覺得右腿不舒服,走路十多分鐘已經覺得小腿疼痛,要停下來休息。心想只是年紀大的自然過程,不以為意,沒想到過年前情況再惡化,走路數分鐘已經劇痛難當,甚至晚上睡覺也會痛醒。雖然家人早已勸她求醫,但她因不想於過年期間到醫院,便「死忍」希望捱到農曆初十五之後才見醫生。怎知農曆新年後,香港疫情不斷惡化,她便繼續忍,希望捱到疫情過後才處理。到二月底,痛楚已經是持續的,甚至腳趾而出現變黑及傷口,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她才願意去求醫。 經過檢查及掃描後,發覺她患的是周邊血管阻塞,因年紀大及三高的誘因,出現血管硬化,右腿血管變得狹窄及部分阻塞,引致供血量不足,早期的症狀是「間歇性跛行」,走路時間久了,會因肌肉缺乏血液供應而疼痛,休息一下便會紓緩;到了後期缺血情況愈來愈嚴重,便會出現傷口、變黑,及持續痛楚。若再拖延,可以是整條腿也壞死,需要截肢! 醫治的辦法,首選是以微創的血管腔內手術,從血管內以幼細的儀器,把收窄或閉塞的血管通開、擴張,需要時植入支架,增加血液流量,才能紓緩痛楚,愈合傷口。 這時婆婆才明白病情的嚴重性,才願意在疫情期間去接受治療,但因為傷口已經出現,康復時間便大大延長,手術複雜性也大大增加。 黃婆婆的例子,可不是個別的,最近也有不少類似個案,病情的惡化是不會因疫情而暫停的,希望大家警惕。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突發的腳痛:急性動脈栓塞

AM730 2020-01-15 腳痛,是很普遍的症狀,原因有很多,最常見是涉及肌肉骨骼等毛病,但若是在無任何創傷成因下,突發出現腳痛,便要加倍小心! A先生雖然七十多歲,但身體狀況良好,定期運動,即使疫情期間,仍然保持每天行山或在家中鍛煉。但個多月前,突然感覺左腳一涼,繼而出現疼痛,之後痛楚便慢慢消失,他不以為意,但後來發覺走路時左小腿痠軟無力,每行5至10分鐘,便需要停下來休息。起初以為只是無意中拉傷肌肉,休息一下便很快復原,但情況兩星期後仍得不到改善,亦非常影響他不能做運動,才願意去求醫。 起初他以為是肌肉骨骼的毛病,但經檢查後,找不到有甚麼骨科問題,但醫生發覺他左腿特別冰涼,懷疑是血液循環出了問題,最後轉介至血管外科。 血管外科醫生發覺他左腿的脈搏消失,而手腕的脈搏跳動非常不規則,便安排一系列的檢查,最後發現左腿膝部以下的動脈血管被「血栓」嚴重阻塞,而血栓就是因為心臟的不規則跳動而形成,再隨著血液流動,由心臟沖至左腿,把血管堵塞,形成「急性動脈栓塞」(Acute Arterial Embolism)。 左腿的冰冷及無力,就是因為血液供應不足而引起的。若果堵塞嚴重,可引致急性組織壞死,甚至需要截肢! 醫生須先以藥物穩定A先生的心房顫動,再施行微創血管手術,把左腿的血栓清除。現時先進的科技,已發展出有一些專門清除血栓的導管,只有竹籤般的大小,能放進血管內把血栓吸走;跟以往需要以開放式手術,把血管打開去清除血栓,創傷性大大減低。 A先生手術後一天已可正常走路,之前的腳痛亦已消失,但為避免再次出現血栓,日後需要服用薄血藥,並要跟進心房顫動的問題。 突發的腳痛,緊記不要掉以輕心!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腳趾變黑了

AM730 2016-05-23 80多歲的李婆婆,即使年紀大,卻行動自如,雖然日常沒有什麼運動,但每天仍然在家來去自如,買餸煮飯不成問題。 他數月前發覺左腳第二隻腳趾有點疼痛,以為只是不小心撞傷,並不以為意,食點止痛藥便算,但慢慢地腳趾尖竟變黑,他又以為只是撞傷後的傷口,只是胡亂地塗些藥膏,怎知情況不但沒有好轉,甚至變黑的情況蔓延至整隻腳趾,而痛楚亦越來越嚴重,痛致晚上睡覺也睡不了! 李婆婆很怕到醫院及見醫生,故一拖再拖,并沒有把病情告訴家人,直至他真的忍無可忍,並發現其他腳趾也開始變黑,才開始認真求醫。 幾經轉折,最後由血管外科醫生診斷出,他左腳的動脈血管有慢性阻塞,以致血液未能有效地運送至腳部,腳趾便因血液供應不足而慢慢地壞死,情況就好像一棵樹的樹枝在養分供應不足的情況下枯萎一樣,醫學上稱之Gangrene「壞疽」。這是下肢血液嚴重供應不足的警號,若未能夠及時動手術去增加血液供應,壞死的組織會進一步增加,甚至引致感染,截肢便在所難免。 雖然李婆婆及其家人很擔心這麼大年紀去接受手術,但其實現今的血管手術,大多能以微創方式進行,一個細小的傷口及輕量的麻醉,再配合血管腔內手術的特別器材及技術,便有機會把阻塞的血管通開,即時是年紀大,手術成功率也是相當高的。總比無止境地痛下去及截肢好吧!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運動可治療下肢血管阻塞?

AM730 2016-01-18 執筆之日,正是香港馬拉松的大日子,雖然天雨綿綿,但早上在街上見到的,全是身穿運動服,跑完步的健兒,即使是渾身濕透,仍然散發出健康喜悅的朝氣。 跑步可以強身健體,這個不用多說,但原來還可用來治療疾病。而周邊血管疾病,是醫學上應用運動治療比較普遍,及文獻證據比較多的。 周邊血管疾病最常見出現於下肢動脈,血管硬化令到血管壁變厚,血管收窄,甚至閉塞,令下肢血液流量減少,最常見的症狀是走路久了,便腳麻無力,小腿酸痛,需停下來休息,待痛楚舒緩,又可再上路,走路的距離,由數十倒數百米不等,視乎病情嚴重程度,醫學上稱之為「間歇性跛行」。 一般人的自然反應,是減少走動以避免痛楚出,但原來這樣不單對病情沒有幫助,甚至下肢肌肉會因為缺乏運動而萎縮,日後走路便難上加難。 相反,醫學上發現若病人接受一套有系統的運動治療,每日保持適量的走路,病人的走路距離會越來越長,痛楚亦會越來越輕。雖然運動不能令已閉塞或收窄的血管變得暢通,但卻可刺激其他細小的外圍血管擴張,令血液可繞過阻塞的血管,供血至下肢肌肉;亦可保持肌肉 的健康,避免其萎縮。大部份病人於接受運動治療後,其症狀都會有明顯的改善,現時這治療已是醫治間歇性跛行的標準配方,若病人反應理想想,甚至可避免進行手術。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醫生,請不要把我的腿切除!

AM730 2015-12-21 他是一名患有腎衰竭及糖尿病的年長病人,數年前因下肢動脈血管閉塞,需要把左腿切除。靠着剩下的右腿,並在己截肢的左腿裝上義肢,加上無比的鬥志,仍能一拐一拐地走路,不用靠輪椅出入,自給自足。但慢慢地,他發覺健全的右腿越來越乏力,需要經常停下休息,才可繼續走路;近日,右腳腳趾甚至出現傷囗及皮膚變色,走路已相當困難。 經血管外科醫生檢查,原來無情的血管阻塞已蔓延至右腿,甚至部分組織己有壞死跡象,他不太覺得痛只因糖尿病己把腳部的神經系統變得麻木。 這可麻煩了, 醫生本想設辨法替他進行微創血管手術,把血液送到足部,以保存右腿,但擔心手術後壞死組織分解出來的毒素,會隨血液走遍全身,可引起嚴重並發症,甚至可致命! 保守點但較安全的做法,是棄車保帥,為右腿進行截肢,把小腿及壞死組織一并切除,以防壞肉影響身體其他機能;但他就會失去雙腿,以他的年紀,以後要再走路就不太可能了。 醫生跟病人及家屬商量,得到的答案是: 「醫生,請不要把我僅餘的腿切除!」 醫生內心爭扎着,若冒險替他進行通血管手術,讓他保留一線希望,成功的話,他的餘生便不用在輪椅上渡過;但要是不成功,他有機會賠上性命,家人到時可能會後悔,怪罪醫生;況且,醫院方面亦未必喜歡這樣冒險。還是簡單點,進行截肢,先保住性命再算?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上樓梯,小腿痛

AM730 2015-09-15 除欣賞最愛的英超聯賽外,五十多歲的張先生亦喜歡落場踢球,熱情從少年時代至今從沒間斷,但隨著年紀漸長,過往在球場埋身肉搏的場面已不復見,在有限體力下,只能間中與好友相約「踢衛生波」;本身既是煙民、又有高血壓問題的他,最近發覺自己在跑動時,雙腿很快便感無力,不禁自問︰「難道身體已經老化到這個地步了嗎?」不過,事實似乎不是這樣。 後來張先生更發覺上樓梯時小腿很快便無力,在家人勸說下才肯求診,經血管外科醫生診斷後,發現他兩邊大腿中段的動脈血管,出現收窄現象,相信與其多年的吸煙習慣及高血壓問題、導致血管提早老化有關。 這類個案屬典型的「間歇性跛行」,有幸地張先生的情況並不算太嚴重,只在運動或上落樓梯時,才因下肢動脈供血不足而感到不適,暫時並無危險。但他覺得不能在球場上奔馳是很大的損失,選擇接受微創血管手術,以「血管成型術」的方式將其收窄的大腿動脈血管撐開,改善血液流量,令其雙腿無力的情況得到紓緩。 然而,在本港不少此類疾病的患者對於手術始終存有一定抗拒, 相比起西方國家,患者普遍較著重自己的活動能力,通常都選擇及早接受治療,令生活質素得到維持。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腳趾上的傷口

AM730 2015-08-31 七十多歲患有糖尿病的周婆婆,最近數年發覺走路時右腿經常感到沒力,她一直以為年紀大就是這樣,沒有理會,反正影響不是很大,走路少點便是。直至數月前發現其右足的拇趾出現傷口,而且已近瘀黑,家人知道後,連忙帶她來求診,經檢查後,始發現婆婆的問題源於「足部動脈血管阻塞」,需安排手術治療。 「足部動脈血管阻塞」通常是一個慢性的血管阻塞毛病︰患者因動脈血管硬化,血管壁變厚,形成血管狹窄,甚至閉塞,影響供血至下肢肌肉與皮膚。在供血不足下,即使輕微損傷,傷口也可能因缺血而不斷惡化,演變成壞疽、潰瘍、甚至需要截肢。 不少長者都好像周婆婆般,若拖延至病情嚴重時,才肯求診,在這個階段,血管外科醫生通常需要透過微創手術,將阻塞或狹窄的動脈血管,以「血管成形術」將其「打通」,但病情越嚴重,手術難度就越高;若通不開,甚至需要以「搭橋」手術,重做新的血管。 幸好周婆婆於接受下肢動脈「通波仔」手術後,下肢供血增加,不單傷口慢慢愈合,甚至走路時的腳痛無力情況,也大大改善。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 。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