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足勿輕視

AM730 2015-06-08 60歲的周先生是「三高」(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膽固醇)患者,更曾因心臟病入院接受手術。正當他出院回家休養,覺得身體漸康復時,偶爾在街上逛逛,卻感到右腳麻痺痛楚。某天他剪腳甲時,不慎弄損右腳腳趾,但兩個月後,傷口仍未痊愈,甚至有惡化跡象,憂心下求醫,經檢查後發現其右腳正出現俗稱的「糖尿足」問題。 糖尿病患者受血糖指數高企所影響,下肢神經線的敏感度下降,容易令足部受傷而不自知,加上血管收窄導致供血不足,傷口難以愈合,若再有細菌感染,及缺乏適當護理下,有機會出現潰瘍或壞疽,臨床上更有患者需切除足部壞死部分,甚至要切除腳趾、腳掌或截肢保命。 周先生被轉介到血管外科醫生處檢查,發現其下肢血管堵塞狀況頗嚴重,需接受微創血管腔內手術,以「血管成形術」將收窄或閉塞的下肢血管「打通」後置入支架,改善血液流量。腳趾傷口於手術後個多月愈合,走路時腳痛無力情況亦消失,但周先生仍需控制「三高」,從根本改善問題。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小腿無力︰血管警號

信報 2015-06-05 腳痛是很常見的健康問題,但你是否知道腳痛可能與動脈血管阻塞有關? 年逾60而又有吸煙習慣的周先生,前陣子發現自己走路時,總是腳麻無力,多走兩步便痛得一拐一拐的,特別是上樓梯或斜路時,情況更為明顯,要不時停下來休息一會,待痛楚減退,才可繼續上路。 最初以為「腳痛醫腳」便可,但經過多種檢查及治療,情況並無好轉,亦找不出問題根源。幸好有醫生發現他下肢的脈搏非常弱,再轉介給我,經問診及多種血管檢查後,發現周先生患的是「間歇性跛行」。他的腳痛並非因為骨骼或其他神經問題,而是血脂積聚於動脈壁,導致血管狹窄或閉塞,帶氧血液不能暢通流到腿部,血液供應不足下令走路時腿部劇痛不已。 最典型病徵是患者在靜止時並無異,但每當行走若干路程時,下肢肌肉便會開始疼痛,甚至劇痛至不能行走,停下稍事休息後痛楚會逐漸消卻,但再次行走一定距離後腳痛又會出現,而主要疼痛處多為小腿肌肉位置。 有研究顯示,約三成病人的走路距離會愈來愈短,有半成可惡化至出現潰瘍、壞疽,甚至須接受截肢手術。但須注意腳痛成因眾多,如皮膚、筋骨、神經等因素均可引發腳痛,並不一定與血管收窄有關,須作適當檢查診斷。 若是由動脈血管阻塞所引起的腳痛,須透過適量的帶氧運動來改善病情。運動治療不但有助擴張周邊較細的血管,且能刺激血管增生,改善下肢血液的輸送情況。 當運動與藥物治療無效後,病人便須考慮接受「微創血管腔內手術」治療。一般做法是先於下肢開一小洞,再放入長導管以擴張及打通原來收窄或阻塞的血管,有需要時會用到支架來維持血管暢通,從而增加血液流量。面對更嚴重的血管阻塞情況,甚至會以「搭橋」血管外科技術植入人造血管,使血液繞過原來的血管阻塞處從而改善病情。 周先生於局部麻醉下接受了微創血管腔內手術,術後兩天便可如常活動,一個月後已可再晨運,不再是「跛子」了。他還要做的,就是馬上戒掉吸煙習慣,防止血管健康繼續受損。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周邊血管疾病微創治療

信報 – 2013-08-06 腦血管或心血管硬化所衍生出來的腦中風或冠心病等嚴重疾病,讓大眾聞之色變;而隨着都市人「三高」(高膽固醇、高血壓、高血糖)日趨嚴重,加上吸煙及年紀老化等風險因素,實際上我們全身血管均有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硬化現象,血管逐漸缺乏原有彈性,血管壁逐漸變厚、鈣化甚至閉塞。所謂的「周邊血管疾病」就是指心與腦血管以外,身體其他血管疾病所帶來的健康問題,血管硬化便是最常見成因。 臨床上,最常受影響的是下肢動脈,隨年紀增長,加上上述各高危因素,導致患者下肢血管壁逐漸變厚,血管亦因此變得狹窄,嚴重時甚至可完全閉塞,令血液供應不足,引起「間歇性跛行」,即患者行走一段距離後便出現下肢疼痛,最常出現於小腿肌肉,通常休息一會便可紓緩,但隨着病情惡化,走路距離愈來愈短,甚至連靜止不動下肢亦感痛楚,嚴重者更可出現不癒之潰瘍及壞疽,若仍未有妥善處理,約5%患者最終可能因下肢壞死而截肢。 統計顯示,六十歲以上的人口中,有15%出現間歇性跛行情況,到了七十歲,比率更上升至30%。外科醫生可根據患者的病情,安排合適的治療。早期個案,醫生可透過藥物改善病徵,再鼓勵病人透過適量運動,保持外圍並行血管的血流暢順,但已有問題的血管,仍然是閉塞或狹窄的。 因此病情中度至嚴重者需透過介入性治療處理,除傳統開放性手術,醫生亦可通過微創介入治療,以球囊或支架擴張狹窄或已閉塞血管,恢復腿部血液供應。對比於開放式手術,微創介入手術傷口細,可局部麻醉進行,復原較快。 一般球囊透過導管進入目標血管內,靠壓力擴張狹窄段,使阻塞的血管恢復下肢血液供應;但因大部分病人血管已產生病變,有報告指約六至七成病人在十二個月內會有「翻塞」現象;現時較新式的「滲藥性球囊」,比一般球囊多一層藥物,會在擴張後在血管內壁內發揮藥效,目的是延長血管暢通及血液流動,從而達到直接改善下肢血液供應目的,減少復發。 作者為香港大學外科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血管健康基金會會長 外科專科醫生 謝卓華

切勿猶豫

AM730日報 – 2009 – 11 – 30 剛退休的陳伯,雖然早年已被診斷出患糖尿及高血壓,但他生活尚算健康,之前也沒有甚麼嚴重症狀出現,—直至數月前,他拿著水杯喝茶時,突然覺得右手好像「不屬於自己」,水杯墜地應聲碎裂,家人忙上前查問,才知道陳伯出現這樣的情況已不止一次,有時是右腳沒力,好像無感覺一樣,但數分鐘後便回復正常。 陳伯還說︰「聽人家說,中風是半邊身麻痺了,就不能復元,但我之前幾次麻痺,也只是持續數分鐘,應該只是小問題吧?」 像陳伯這樣的情況,其實在本港並不罕見,他們患的其實是「頸動脈狹窄」—這是因頸部主動脈收窄的血管疾病,頸動脈血管供應血液到腦部,若收窄嚴重,可引起腦中風,嚴重可致死亡。 因此,陳伯的推測是正確的︰他半邊肢體失去知覺,其實已是輕微中風的病徵,外科醫生為他以超聲波及電腦掃描確診後,安排以手術將頸動脈內壁的窄位清除,把血管擴闊,即時將中風危機化解。 這件事對陳伯的教訓是︰身體有任何明顯的異常狀況,不應猶豫或擅自猜度,立即向醫生查詢才是最安全的做法。

「瘸子」虛驚

AM730日報 – 2009 – 11 – 16 年逾60而有吸煙習慣的周先生,前陣子發現自己走路時,總是腳麻無力,多走兩步便痛得一瘸一瘸,特別是上落樓梯或斜路時,疼痛更為明顯,令他又擔心,又覺在家人朋友前「無面」,最後他更賭氣地跟家人說︰「我以後不行樓梯了!」 雖說「腳痛醫腳」,但經過多種檢查及治療,情況並沒有好轉,亦找不出問題根源。其後,個案轉介至本人,經問診及多種血管檢查後,發現周先生患的是「間歇性跛行」。這並非骨骼或神經問題,而是因病人的血脂積聚於動脈壁,導致血管狹窄或閉塞,帶氧血液不能暢通流到腿部,「無血到」下令走路時腿部劇痛不已,就好像真的變了瘸子。 聽到不是真的「跛」了,周先生心情即時回復,但提醒他,這病還是需要治療才有好轉機會的。病人可透過藥物減輕病情,也可以「微創血管腔內手術」。但周先生首要是馬上戒煙,防止血管健康繼續受損!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