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健康|靜脈曲張治療模式多元化及早護理助減潰瘍風險

hket.com 2024-09-23 根據文獻統計,每十名成年人中便有一名患有不同程度的靜脈曲張,其中女性因受荷爾蒙及懷孕等因素影響,患此症風險高於男性兩倍。若市民發現腳部出現彎曲及突出的血管,並有腫脹及疼痛感覺,或於活動後感到下肢沉重等,應多加留意,了解是否靜脈曲張的徵兆。有血管外科專科醫生指出,早期的靜脈曲張主要影響外觀,但發展到後期更可危害健康,市民不應掉以輕心。 腿現彎曲血管勿忽視 血液經過靜脈從身體各處回流到心臟,而下肢靜脈內有很多單向的瓣膜,以防止血液倒流。如靜脈瓣膜失去功能,血液便會倒流並積聚在下肢,令靜脈內的壓力增加,使血管壁不斷擴張,形成「靜脈曲張」;曲張的靜脈引致的血液倒流更會加重其他健康靜脈的負荷,令更多靜脈變得曲張,造成惡性循環。此外,由於破壞了的靜脈瓣膜不能自行修復,因此靜脈曲張一旦發生,病情便不會消失。 血管外科專科謝卓華醫生指出,靜脈曲張在臨床上可按嚴重程度分為6級。第一級是蜘蛛網狀靜脈,患者的皮膚下會出現像蜘蛛網般的微細血管,這個情況非常普遍,但不會影響健康,主要是造成外觀上的困擾。第二級是腿部出現凸起彎曲的靜脈血管,患者並無不適症狀。第三級是患者的腳踝位置出現浮腫、疼痛、抽筋等症狀。第四級是足踝的皮膚變深色,甚至硬化及痕癢。當病情惡化達至第五及六級時,足踝開始出現難以癒合的細小傷口及濕疹,而最嚴重的第六級,傷口變得越來越大,形成慢性潰瘍,並會反覆發炎及感染,長期不癒。 謝醫生補充,如傷口長年未能癒合,更可出現細胞病變並形成皮膚癌,屆時甚至有截肢風險。 微創手術助加快康復 而四至六級為後期病情,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經過超聲波檢查後,若果情況適合,醫生會首選考慮微創手術,比起傳統開刀手術,微創手術的傷口及創傷較小,有助加快康復。進行微創手術時,醫生利用導管進入有血液倒流的靜脈源頭,並使用激光或射頻熱力,永久性把血管封閉;或使用醫療用的膠水,把血管粘合封閉。病情不太嚴重的患者,可於日間手術中心進行局部麻醉手術,完成後1小時便可回家。而較嚴重的病情,或需要在醫院進行手術。 如曲張的靜脈血管太粗或患者病情太嚴重,便需要進行傳統開刀手術,醫生會從患者的股腹溝切開創口,把曲張的血管結紮及抽取,康復的時間及痛楚相對較多。 配合日常護理延緩惡化 第一至三級為輕微至中等病情,未對健康造成太大影響,建議以保守治療紓緩症狀。患者於休息時把腿放平,有助血液回流到心臟;如需要長期站立或坐下的患者,應間中以小碎步活動雙腳,或穿著壓力襪,都有助促進血液循環。除此之外,患者亦可配合使用含有MPS(Mucopolysaccharide Polysulfate)及肝磷脂(Heparin)成分的藥膏,有助紓緩腳部痛楚、抽筋、腫脹疲勞等不適症狀。 預防勝於治療,長期站立的人士,如零售業、飲食業等;雙腳長期困在狹窄空間及缺乏活動的人,如司機;經常穿高跟鞋的女士,以及長者、肥胖人士等,都屬靜脈曲張的高危患者,需多加注意。 謝卓華醫生提醒,靜脈曲張的治療有不同方案,患者應與主診醫生商討,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靜脈栓塞可致命 醫生倡市民久坐需適當活動雙腿 增血液循環

東網 2021-04-30 現代人習慣久坐,有機會引致靜脈栓塞,甚至肺栓塞。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表示,當腳部肌肉長期缺乏活動,靜脈血流緩滯,就會形成血塊,造成栓塞,主要症狀是腳部腫脹、疼痛。萬一血塊脫落,沿靜脈流到肺部,就有機會引致肺栓塞,患者會有氣喘、心口痛等病徵,嚴重會致命。但他指,只要適當活動雙腿,讓肌肉收縮,促進血液循環,便可避免血塊形成。 靜脈栓塞又稱為經濟艙症候群,因為乘客坐長途飛機時,雙腳長期處於靜止狀態,甚少活動,較大機會患上此症;而且部分人為避免經常出入廁所,會減少飲水,導致血液黏稠,更容易形成血塊。謝卓華提醒市民坐飛機常見的雙腳腫脹,理應即日消腫,但若單腳出現突發性腫脹,又持續多天,就應該盡快求醫。 另外,做完大手術、長期臥床及行動不便者,因腿部活動能力有限,也大機會靜脈栓塞;而懷孕婦女及體形肥胖者,亦因其盆腔靜脈長期受壓,也是高危一族。此外,髂靜脈擠壓症候群患者亦容易靜脈栓塞,謝曾有一名中年女病人因盆腔結構較窄,導致髂靜脈受壓,再加上乘坐長途飛機,誘發靜脈栓塞,情況嚴重,醫生為她清理血塊之餘,也要置入一支架撐開血管,減低再次栓塞的機會。 治療方面,如果血塊較少,且只積聚在小腿部分,則可透過薄血藥稀釋血液,減低血液的凝固能力,讓血塊慢慢分解。但若情況嚴重,血塊累積到大腿位置,其脫落後造成肺栓塞的機會就會大增,因為大腿的血管較粗。在這種情況,就需要透過血栓移除手術取出血塊。一旦血塊脫落並流入肺部,患者就會呼吸困難,需要動複雜及危險的手術。謝表示,通常新形成的血塊較容易脫落,只要過了一星期,就會黏住血管壁。 謝提醒,要預防靜脈栓塞,乘搭長途飛機時,應確保攝取足夠水分,每隔一兩個小時起身走動舒展,且避免飲酒,導致身體水分流失。此外,市民也可穿着漸進壓力襪,這種襪子下緊上寬,只要配合適當活動,就可以擠壓靜脈血管、提升血液流量及循環。至於行動不便或長期臥床人士,應在他人或機器輔助下,適當活動雙腳。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新舊交替 醫學常態

AM730 2020-11-06 醫療科技日新月異,一些曾經盛極一時,被認為是金科玉律的治療技術,隨着時間及科技的發展,是可以被完全取代的。 就以血管外科手術為例,把壞了的靜脈曲張血管切除、以「搭條繞道」處理堵塞了的動脈血管或切除快要爆破的血管瘤,而再縫上人造血管等,這些都曾經是標準手術方法。但隨着「血管腔內手術」的面世,研究發覺,與其大費周章地開大傷口,去把血管找出來做手術,為何不只在皮膚及血管刺穿一個小洞,再經這個洞放入幼細的儀器,在血管裡動手術?這樣便大大減低手術的創傷性,把傷口變小、減輕痛楚、加速康復,而最重要的是並沒有因此而犧牲治療效果。 陳女士患有靜脈曲張多年,十多年前曾接受傳統開放式的手術,初時效果理想,但由於她須長期站立工作,慢慢又發現有彎彎曲曲的靜脈血管再浮現出來,令到腿部疼痛不適,皮膚變黑,曾有醫生建議再次做手術,但她因害怕開刀痛楚,及手術後的漫長康復,一直拒絕,令病情惡化。 後來家人找到血管外科醫生處,經超聲波檢查後發現原來是另一組靜脈血管出現問題,並可以微創方法處理,不需要開傳統的大傷口,只需局部麻醉進行,陳女士才勉強願意接受手術。最後手術傷口只有以幾個細小的洞,並以日間手術完成,術後數小時已正常走動,與她十多年前的經歷,實在是天與地之別。她才驚覺,之前不必要地把病情拖延,實在是非常無知。 現時的血管外科手術,以微創方法去做「血管腔內手術」,已經成為標準。當然,也有些情況「微創」是不適合的,故開放式手術仍是有其需要的。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單腿腳腫與「髂靜脈壓迫綜合症」

AM730 2020-08-14 「髂靜脈」是一組位於盆腔內的靜脈血管,下連接着腿部,上連接着腹部,下肢的血液要返回心臟,髂靜脈是必經之路。但其所處位置,異常擠擁,前面有動脈血管,後面有腰椎骨骼,附近亦有子宮、卵巢、直腸、膀胱等盆腔內的器官。這些器官若有任何異樣,就有可能壓迫到髂靜脈,令其收窄,甚至閉塞,輕者引致腳腫,嚴重的可至發炎疼痛、栓塞、潰瘍等。這就是「髂靜脈壓迫綜合症」的原理。 而其中最常見引致壓迫的,就是左腿的髂靜脈,前面被動脈,後面被腰椎,像三文治般的夾在中間。曾經有解剖學的研究發現,多達兩成人的髂靜脈有受壓情況,但大部分臨床上是沒有症狀的。而有嚴重靜脈曲張症狀的病人中,大約2%至5%是因髂靜脈受壓引起的。脊柱側彎、腰椎骨刺,都可以是病發的誘因,但大部分是原因不明的。 由於髂靜脈處於盆腔深處,因此診斷絕不容易,一般先以超聲波檢查腿部,排除靜脈曲張或栓塞情況,再以電腦掃描,檢查盆腔內的器官結構,更準確的會用到「血管內超聲波」導管檢查,可以在血管裡檢查到靜脈受壓的程度。 若症狀不太嚴重,會盡量以非手術的方法,例如壓力襪,去控制病情。但若病情嚴重,例如經常腫痛、發炎,甚至潰瘍,便需要接受微創的血管腔內手術,在血管內植入支架,把收窄的血管擴張過來,改善血液流量。若診斷正確,手術後腳腫的情況,會頓時消退! 在靜脈內置入支架,在全世界來說,也是一個較為新穎的手術,我們香港在這方面也做了不少個案,是頗「貼市」的。但較不便之處,是病人於手術後需要服食一段時間的薄血藥,以減少支架栓塞的風險。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單腿腳腫 不要掉以輕心

AM730 2020-07-03 「腳腫」是一個很普遍的情況,醫學上有很多原因可引致,通常跟心臟、腎臟或肝臟功能差有關,亦可因營養不良以致血蛋白過低,甚至久坐不動,或藥物副作用等引致,但一般都是雙腿同時腫脹的,而出現的過程,都是比較慢性及反覆的。由於其成因跟長期病患有關,因此很多病人亦習以為常,不覺得有甚麼大問題。 很多人甚至以為單腿腳腫,跟雙腿腳腫的成因差不多,這便大錯特錯。兩者的成因完全不同,單腿腳腫一般都跟靜脈或淋巴系統有關,而靜脈問題遠較常見,如靜脈曲張、靜脈栓塞、髂靜脈壓迫綜合症等。 陳伯(化名)雖然已七十多歲,但仍非常壯健,絕不言休,每天仍然會返舖頭,打理自己的小生意,但數星期前,感覺到左腿有點腫脹,但因未影響行動,不以為意,以為只是過勞,休息一下便會沒事,怎知腫脹情況愈來愈嚴重,行動也開始有困難,家人也發覺左腿明顯暴脹,陳伯便半推半就地被家人帶去看醫生,最後被轉介到血管外科。醫生用超聲波檢查,赫然發現陳伯左腿肌肉內的深層靜脈有大量血栓,甚至已經伸延到腿部以上! 他立刻被安排到醫院接受電腦掃描,發現血栓已伸延到下腹的髂靜脈,而髂靜脈頂部有收窄的情況,醫生診斷陳伯患的是「髂靜脈壓迫綜合症」而引致嚴重深層靜脈栓塞。 這情況非同小可,若血栓被沖到肺部,引致「肺栓塞」,可即時致命。醫生立刻替他注射抗凝固的藥物,避免血栓蔓延;再以血管腔內手術,把大腿的血栓清除,而收窄的髂靜脈,則需要植入支架把它擴張。數天後陳伯出院,左腿的腫脹已大大消除。下次再跟大家解釋甚麼是「髂靜脈壓迫綜合症」。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積極面對 化禍為福

AM730 2020-03-27 疫情進入第二波,戰事拖長了,停學、封關、封球場、關辦公室等非常措施,陸續出籠,暫時還未看到終點。市民日常生活大受影響,有人因而惶恐不安,終日抱怨;也有人積極面對,善用時間,化危為機! 陳小姐為人師表,勞心勞力,平日學校的工作忙得要命,上課時又要長期站立,弄得雙腿都出現彎彎曲曲的靜脈血管,每天放工後小腿總是脹痛的,晚上亦經常抽筋。雖然家人多番勸告她去看醫生,但她自覺不太嚴重,亦不介意外觀,更不想離開工作崗位,故此拖拖拉拉便是數年,眼巴巴看着小腿的靜脈血管愈來愈粗壯,最近並發現足踝啲皮膚變得深色。 自從農曆新年後,便開始停課,復課遙遙無期,雖然仍是忙着製作教材,供網上授課,但她想通了,與其天天忍痛,何不利用這段「悠長假期」,把困擾多年的健康問題徹底根治?經檢查後,她患的是靜脈曲張第4期,這次她不再猶豫,一星期後接受微創手術,幾個細小的傷口,便把問題根治。她才驚覺,以前那樣拖延病情,實在是毫無必要。現在不適的感覺已經慢慢消退,顯眼的青筋亦已清除,但足踝皮膚的色素卻是揮之不去,留下一點小遺憾。但陳小姐並不介懷,反而非常感恩,以正面的態度面對,慶幸自己可以有意義地利用這特殊的「假期」! 生命中總有些情況,不是我們能控制的,與其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倒不如換個角度,積極面對,看看能否化禍為福。剛才新聞報道,疫情令全球工商業活動大減,二氧化碳排放量驟降,污染前所未有地減少,地球的空氣頓時清新了。這也算因禍得福吧,只是這個「禍」似乎大了點!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靜脈曲張】藥膏壓力襪外5個貼士助改善 高危因素不止企得多

HK01 2020-03-18 靜脈曲張下,大小腿出現一條條凸出的血管,絕對是女性大敵!其實,靜脈曲張不止影響外觀,更可能引致色素沉澱、濕疹等皮膚病變,不容輕視。想改善靜脈曲張,靠坊間常說的壓力襪、藥膏有沒有用?除了常說的站得多,還有什麼因素增加患靜脈曲張的機會?由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為我們解答。靜脈曲張是什麼? 天氣回暖,不少人準備換上短褲、短裙,卻見腿上有條礙眼的血管?在正常情況下,血液會經由靜脈血管由下而上輸送回心臟,但當腳部的靜脈血管失去正常功能,如血管中的單向活瓣壞了,令血液倒流回腳,壓迫血管,就會出現這種血管變明顯甚至凸起的問題,也就是我們不時聽說的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已是常見的都市問題,常見發生在下肢,其中小腿病情一般較嚴重,血管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解釋:「站立時,小腿是在身體最低的地方,血液返回心臟的路很遠,血管承受壓力最高。」靜脈曲張病情分六期 從醫學角度,靜脈曲張的病情可按對健康的影響程度分六期,謝醫生說惡化速度因人而異,但通常都是以年計發生: 謝醫生指,首三期的靜脈曲張相對不太影響健康,患者可以視乎需要選擇先觀察或求醫,但到了第四期或以上,就必須接受治療,「會經常損傷、發炎,當第六期出現的傷口拖延太久,亦有機會細菌感染,甚至出現細胞病變,惡化成皮膚癌,最極端的情況更可能需要截肢,甚至有生命危險」。女性才會患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常被視為女性病,事實又是不是?謝醫生說,數據上女性患者較多,相信主要是由於女性擁有的患病風險因素多於男性,並不代表男性就可倖免!以下看看增加患靜脈曲張的高危因素: 1. 長時間站立:站立時下肢靜脈血液向下流,對腳的靜脈血管造成較大壓力,尤其穿高跟鞋時,由於足部血液循環要靠腳掌活動,從而令小腿肌肉收縮及放鬆,把血從靜脈泵走,但高跟鞋會固定腳跟,令腳掌減小活動。 2. 懷孕:肚裡的胎兒或會壓迫盆腔靜脈血管,令血液向上流有困難。一般產後情況會有所改善,但如果靜脈血管已經被壓壞,病情有可能會繼續惡化。 3. 肥胖:原理與懷孕一樣,因腹腔內的脂肪或會壓迫盆腔靜脈血管。 4. 經常體力勞動:全身用力時,通常腹部肌肉會收縮,靜脈血管壓力變高,血液從腳回流就會變得困難。 5. 家族遺傳血管結構較弱靜脈曲張如何治療? 不少人因工作需要經常站立,靜脈曲張愈來愈普遍,也衍生形形色色的相關治療產品,包括壓力襪、藥膏等,是否有效?謝醫生表示,這類產品屬紓緩性治療,最理想的效果都只是令病情維持原狀,並不能令患處復原或好轉,對早期患者而言確可減慢惡化,對後期的情況則只能紓緩症狀:首選:壓力襪 謝醫生稱,靜脈曲張患者使用的是醫療用漸進式壓力襪,設計上是腳跟位置最緊,壓力再往上遞減,「血不會聚在腳,亦幫助把血推上去。」他又指,一般坊間的長襪以橡筋頭位置最緊,是剛好相反的設計,會反過來阻礙血液向上流,故不合規格的襪是「不穿好過穿」! 而專業的壓力襪按壓力程度分不同級數,患者需按病情使用較高級數的壓力襪,通常要透過醫生購買;至於較低級數的壓力襪,原來亦有助血液循環,一般人可以預防為目的穿著。但謝醫生提醒:「年紀大要小心,不少長者有周邊血管阻塞,血向下流受阻,再穿或有危險及不適。」藥膏 坊間針對靜脈曲張的藥膏有不少,謝醫生說它們的原理基本上相同:「當血管發脹嚴重,有機會出現發炎情況,導致按壓時會腫痛,這類藥膏就是用作減輕發炎情況。」他強調,實際上藥膏本身是不會令血液消失或縮小,反而許多人塗抹時會按摩患處,會有助血液循環。 除了依靠外力,我們日常許多習慣看似只是一個微小動作,原來對靜脈曲張的病情亦可起到改善作用,謝醫生分享以下幾個生活貼士: 如果無法減少站立時間,應該盡量多些活動雙腿,如原地踏步、來回走動。 坐的時候可以抬高雙腿,幫助血液上流。 盡量減少蹺腳,以免膝部靜脈血管受壓。 首三期患者可穿壓力襪進行正常運動(可選容易揮發汗水的物料);但第四至六期患者就算運動也對病情幫助不大,甚至會加重靜脈血管負擔,應盡快以手術治理。徹底康復只能靠手術 謝醫生指,目前要根治靜脈曲張,只有透過手術(微創或開刀)徹底清除或封閉壞血管,尤其當病情到達後期時,壞血管不但維持不到原本功能,還會增加從上倒流的血液,需要完好的血管再帶走,會加重它們負荷,令它們都有機會一起變壞,「很多時,一開始只是幾條血管突起來,但時間一久就發現愈來愈多血管出事」。 不過,手術過後不代表可一勞永逸。謝醫生提醒,同一條血管再出問題的機會雖然很小,但其他血管再出現靜脈曲張的情況並非不可能,還是要注意生活習慣,減少再患的風險!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痕癢的足踝「濕疹」?

AM730 2020-02-26 下肢皮膚痕癢,是非常普遍的情況,最常見成因必定是著名的「香港腳」,由真菌感染引起,通常牽涉腳掌及腳趾罅的皮膚,診斷及醫治並不困難,甚至病人自行到藥房買點藥膏,已能處理。但若痕癢的皮膚是位於足踝或小腿,並且久治不愈,便要留意是否血液循環出了問題! 很多時這種情況,會被診斷為「濕疹」(Eczema),並以類固醇醫治,但要知道,濕疹只是一種表面徵狀,背後必定有其隱藏病因,而類固醇只是消炎,把濕疹硬生生壓下去,並沒有把問題根治,因此復發是必然的! A女士數年前發覺左腿足踝附近的皮膚經常痕癢,無故出現濕疹,起初不以為意,以為只是皮膚敏感,胡亂吃點藥塗點藥膏算了,但情況並無改善。後來醫生給她處方類固醇藥膏,幾星期後痕癢及濕疹慢慢消失,她高興以為問題就此解決;怎知數個月後,故態復萌,醫生又再處方類固醇,但濕疹退了又再來,如是者數年間不斷輪迴,整體情況每況愈下,濕疹的範圍更愈來愈大。 皮膚科醫生甚至作皮膚採樣,把組織送去化驗,但也找不出端倪。後來足踝的皮膚變得愈來愈深色,A女士便被轉介到血管外科。 血管外科醫生替她做血管超聲波檢查,發現有部分的靜脈血管出現嚴重的血液倒流,以致有過量的血液積聚於足踝,令附近的軟組織及皮膚發炎,形成痕癢的濕疹。由於這些壞了的靜脈血管是隱藏起來的,肉眼看不到,早期的臨床診斷會比較困難。 為了把問題根治,A女士接受微創靜脈血管消融術,及超聲波導引的硬化劑注射治療,把有問題的靜脈血管封閉,從而避免血液倒流。術後數星期,濕疹痕癢已得到改善,數個月後更完全消失,最重要的是並沒有復發;但變了色的皮膚就真的沒法子了! 要徹底解決問題,還是要從根源著手。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售貨員左腳靜脈曲張腫成2倍 主診醫生指飲水過量形成血栓

晴報 2020-01-17 靜脈曲張勿輕視!內地一名髮型師連站9小時後右腿突然大量出血,緊急送醫揭發是靜脈曲張復發並出現潰瘍所致。有外科專科醫生指出,靜脈曲張患者出現腳部腫脹就要休息,平時亦可以穿著醫療用壓力襪紓緩症狀。 據《武漢晚報》報道,本月14日,內地一名李姓髮型師連續站著理髮9小時後,突然發現地上全是血,送院檢查發現是右腿靜脈曲張潰瘍,導致靜脈大出血,經治療後成功止血。 李男從事美髮行業7年,平時每天站5至6個小時。 2年前因雙腿出現青筋求醫,確診患上靜脈曲張,去年底再度復發,更出現潰瘍。不過因過年前生意忙碌,故沒有看診。主診的血管科醫生何娟娟分析,李男很可能是因長時間站立,無意中弄破右腿上的潰瘍面導致大出血。久坐久站易致靜脈曲張 何娟娟解釋,靜脈曲張是因為靜脈壁薄弱和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導致靜脈血液倒流、停滯,血液長時間積在下肢,會破壞靜脈瓣膜而產生靜脈壓過高,血管突出皮膚表面,出現「蚯蚓腿」,引起皮膚瘙癢、搔抓出血,導致局部皮膚糜爛、潰瘍。「潰瘍侵犯靜脈會引起無痛性靜脈破裂大出血,危及生命,且經久不癒的潰瘍有癌變風險。」預防及紓緩靜脈曲張 何娟娟指久坐、久站、重體力勞動,都會導致下肢血液回流困難,引起靜脈內壓力升高而誘發該病。提醒平時應避免久站或久坐,多做足背伸展動作,每隔一段時間起身活動。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曾接受《晴報》訪問時就建議,靜脈曲張患者出現腳部腫脹就要休息,平時亦可以穿著醫療用壓力襪和保持腳掌上下郁動緩解症狀。他解釋,壓力襪腳踝部位的壓力最高,再順着腿部向上漸漸遞減,這設計可令腳部靜脈血液較易回流至心臟;而保持腳掌上下郁動,可以讓小腿肌肉放鬆收縮,保持靜脈血液流動,以免形成血栓。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售貨員左腳靜脈曲張腫成2倍 主診醫生指飲水過量形成血栓

晴報 2019-12-18 喝水有助身體代謝,但台灣一名患有靜脈曲張的售貨員,因疑因每天飲太多水,導致左腳出現血栓,腫成2倍大,更險致腳部壞死。不過,有本港外科專科醫生指出,除非本身有其他原因形成血栓,正常情況多飲水不會導到腳部腫上加腫,反而飲水太少會令血栓出現,嚴重可引發肺栓塞致死。 台灣外科醫生陳榮堅在節目《醫師好辣》分享案例,指一名約40歲的女售貨員,因為工作關係需要長時間站立,經常出現腳腫和腳部冰冷。有次她因左腳腫成右腳2倍大而求醫,問診後發現她因長期站立而患有靜脈曲張,但她相信「多喝水,循環才會好」,每天飲3、4升水,加上又自行購買可造成水腫的藥物服食,導致代謝更差,水腫得更厲害,在左腿造成血栓,導致出現嚴重腳腫,情況嚴重的話可導致腳部壞死外。他趕緊安排女子注射血栓溶解劑,並要求她停止胡亂自行服藥。飲水少反而會令血栓出現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接受《晴報》訪問時表示過度飲水形成血栓屬於極端例子,「正常即使飲水多,身體都能排走多餘水份,不會形成血栓,除非該名靜脈曲張患者本身有其他原因,如心衰竭、腎衰竭會導致腳部腫上加腫,才有機會形成血栓。」 他提醒,靜脈曲張的患者不要有錯誤觀念,以為飲水會令病情惡化,「飲水少反而會令血栓出現,當血栓剝落,隨著循環回流並卡在肺部血管時,會引發肺栓塞致死。」 謝醫生指,從事服務性行業,如侍應、售貨員、廚師因經常站立,較易出現靜脈曲張,故提醒高危一族切勿輕視病徵,「第1階段和第2階段只影響外觀,對健康沒有影響。但當到第3階段出現腳部不適、皮膚變色,就應求醫接受治療。」靜脈曲張臨床6個階段: 謝醫生建議靜脈曲張患者出現腳部腫脹就要休息,平時亦可以穿著醫療用壓力襪和保持腳掌上下郁動緩解症狀。他解釋,壓力襪腳踝部位的壓力最高,再順着腿部向上漸漸遞減,這設計可令腳部靜脈血液較易回流至心臟;而保持腳掌上下郁動,可以讓小腿肌肉放鬆收縮,保持靜脈血液流動,以免形成血栓。 一般而言,治療靜脈曲張,可透過4種途徑, 包括傳統外科手術切除壞血管、微創手術放入導管透過射頻或激光封閉壞血管、注射黏合劑直接將靜脈的內壁黏合及用藥物封閉壞血管。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