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曲张】药膏压力袜外5个贴士助改善 高危因素不止企得多

HK01 2020-03-18

静脉曲张下,大小腿出现一条条凸出的血管,绝对是女性大敌!其实,静脉曲张不止影响外观,更可能引致色素沉淀、湿疹等皮肤病变,不容轻视。想改善静脉曲张,靠坊间常说的压力袜、药膏有没有用?除了常说的站得多,还有什么因素增加患静脉曲张的机会?由外科专科医生谢卓华为我们解答。
静脉曲张是什么?

天气回暖,不少人准备换上短裤、短裙,却见腿上有条碍眼的血管?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会经由静脉血管由下而上输送回心脏,但当脚部的静脉血管失去正常功能,如血管中的单向活瓣坏了,令血液倒流回脚,压迫血管,就会出现这种血管变明显甚至凸起的问题,也就是我们不时听说的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已是常见的都市问题,常见发生在下肢,其中小腿病情一般较严重,血管外科专科医生谢卓华解释:「站立时,小腿是在身体最低的地方,血液返回心脏的路很远,血管承受压力最高。」
静脉曲张病情分六期

从医学角度,静脉曲张的病情可按对健康的影响程度分六期,谢医生说恶化速度因人而异,但通常都是以年计发生:

第一期:出现蜘蛛网状静脉,即微丝血管变明显

第二期:血管开始突起,但没特别不适

第三期:脚出现肿胀、疼痛的感觉,甚至会晚上抽筋

第四期:开始有皮肤病变,例如皮肤因色素沉淀变深

第五期:患处出现湿疹、痕痒,甚至有伤口

第六期:患处慢性溃烂,伤口一直不复原

谢医生指,首三期的静脉曲张相对不太影响健康,患者可以视乎需要选择先观察或求医,但到了第四期或以上,就必须接受治疗,「会经常损伤、发炎,当第六期出现的伤口拖延太久,亦有机会细菌感染,甚至出现细胞病变,恶化成皮肤癌,最极端的情况更可能需要截肢,甚至有生命危险」。
女性才会患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常被视为女性病,事实又是不是?谢医生说,数据上女性患者较多,相信主要是由于女性拥有的患病风险因素多于男性,并不代表男性就可幸免!以下看看增加患静脉曲张的高危因素:

  1. 长时间站立:站立时下肢静脉血液向下流,对脚的静脉血管造成较大压力,尤其穿高跟鞋时,由于足部血液循环要靠脚掌活动,从而令小腿肌肉收缩及放松,把血从静脉泵走,但高跟鞋会固定脚跟,令脚掌减小活动。
  2. 怀孕:肚里的胎儿或会压迫盆腔静脉血管,令血液向上流有困难。一般产后情况会有所改善,但如果静脉血管已经被压坏,病情有可能会继续恶化。
  3. 肥胖:原理与怀孕一样,因腹腔内的脂肪或会压迫盆腔静脉血管。
  4. 经常体力劳动:全身用力时,通常腹部肌肉会收缩,静脉血管压力变高,血液从脚回流就会变得困难。
  5. 家族遗传血管结构较弱
    静脉曲张如何治疗?

不少人因工作需要经常站立,静脉曲张愈来愈普遍,也衍生形形色色的相关治疗产品,包括压力袜、药膏等,是否有效?谢医生表示,这类产品属纾缓性治疗,最理想的效果都只是令病情维持原状,并不能令患处复原或好转,对早期患者而言确可减慢恶化,对后期的情况则只能纾缓症状:
首选:压力袜

谢医生称,静脉曲张患者使用的是医疗用渐进式压力袜,设计上是脚跟位置最紧,压力再往上递减,「血不会聚在脚,亦帮助把血推上去。」他又指,一般坊间的长袜以橡筋头位置最紧,是刚好相反的设计,会反过来阻碍血液向上流,故不合规格的袜是「不穿好过穿」!

而专业的压力袜按压力程度分不同级数,患者需按病情使用较高级数的压力袜,通常要透过医生购买;至于较低级数的压力袜,原来亦有助血液循环,一般人可以预防为目的穿著。但谢医生提醒:「年纪大要小心,不少长者有周边血管阻塞,血向下流受阻,再穿或有危险及不适。」
药膏

坊间针对静脉曲张的药膏有不少,谢医生说它们的原理基本上相同:「当血管发胀严重,有机会出现发炎情况,导致按压时会肿痛,这类药膏就是用作减轻发炎情况。」他强调,实际上药膏本身是不会令血液消失或缩小,反而许多人涂抹时会按摩患处,会有助血液循环。

除了依靠外力,我们日常许多习惯看似只是一个微小动作,原来对静脉曲张的病情亦可起到改善作用,谢医生分享以下几个生活贴士:

如果无法减少站立时间,应该尽量多些活动双腿,如原地踏步、来回走动。

坐的时候可以抬高双腿,帮助血液上流。

尽量减少跷脚,以免膝部静脉血管受压。

首三期患者可穿压力袜进行正常运动(可选容易挥发汗水的物料);但第四至六期患者就算运动也对病情帮助不大,甚至会加重静脉血管负担,应尽快以手术治理。
彻底康复只能靠手术

谢医生指,目前要根治静脉曲张,只有透过手术(微创或开刀)彻底清除或封闭坏血管,尤其当病情到达后期时,坏血管不但维持不到原本功能,还会增加从上倒流的血液,需要完好的血管再带走,会加重它们负荷,令它们都有机会一起变坏,「很多时,一开始只是几条血管突起来,但时间一久就发现愈来愈多血管出事」。

不过,手术过后不代表可一劳永逸。谢医生提醒,同一条血管再出问题的机会虽然很小,但其他血管再出现静脉曲张的情况并非不可能,还是要注意生活习惯,减少再患的风险!

外科专科医生谢卓华

Scroll to Top